的无序违规的普泛性。但近年的奇特所在确乎是从国外、港台影片的盗版发展到大陆本土影片的盗版,在盗版的商业利益支配下,对内地影片从过去的不屑一顾到盗版的紧锣密鼓,显示了一些国产片具备促使盗版者受利益驱动的背景,这原本证明了影片的吸引力。一年来在盗版者如意算盘中翻出VCD的国产片中至少有10余部,诸如《冲出硝烟的女神》这样的惯例难得有影院效应的片子和冯小刚《不见不散》这样票房优异的片子,特别是《生死抉择》这样主流形态而过去决不会遭遇盗版的影片,也成为盗版的重要选择。撇去对盗版的谴责,恐怕更应该思考为什么。
盗版的危害不仅是局部的赔赚,因为这未必是关涉所有人的痛痒,比如,《一声叹息》的制片方如果没有发行利益牵涉的话,现有票房足以抵挡制作的成本,赔本的痛楚只会落在过于看好影片商业收益的发行方上。而老百姓只要看到了影片,对盗版的欢喜程度肯定超过高价电影票价的咋舌程度。但盗版如果成为时尚,作为创造事业的夭折则将危害深远。不过,过高估计百姓的高屋建瓴的事业感而拒斥盗版或重返影院,则肯定是不现实的。利益的驱动显然是双向的,只有从双向进行治理才可能改变状况。政府近年来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看来仅此远远不够。有人提出法律的制约,这当然很有必要,但法律还不足以解决巨大的商业市场的诱惑造就铤而走险的可能。
从电影盗版问题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事业仍有没有考虑到的方面。
比如观众需求的分析。中国电影未必就是没有观众,这是盗版风向变化至少给我们的一点启发。盗版问题的反面是观影人数的不菲,可我们的电影市场却一步步萎缩,导致电影悲观论的时兴。然而国外电影厂商却深知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投资跃跃欲试。至少要从盗版的久盛不衰中折射出发展中国电影事业的确不无潜力。进一步需要明白市场法则古今是一致的,正牌电影市场不去开发维持,盗版就更不会放弃乘虚而入的机会。另外,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的放映与副产品开发的能力很弱,宏观筹划与协调还没有形成规矩,明明有那么大的影院外观片需求,却没有专项细致调查与研究如何发展拷贝放映与其它形式产品的生产问题。于是,不是盗版者比生产者主动推出地下影碟,大挣其利,就是2000年奇特的现象:干脆一些生产者自己开始“盗版”,美其名曰抢夺市场,多少有点破罐子破摔的负气使性的味道。其实,盗版者的商业敏感力远比原产者为强,不是依靠正确的政策指导,光靠消极举动无助于解决问题。2000年10月软件业反盗版会议到会者寥寥的尴尬是很有警示意义的。只有从根本上重视电影发展和盗版问题,又正视利益的推动力并积极因势利导,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从盗版中可以得到许多警示,我们什么时候积极的考虑发展电影事业超过抱怨指责,也许中国电影的发展会更快。
比如票价问题。盗版需求者其实还是喜欢看电影,只不过足不出户就看到影像而已。但也许我们也要看到诸种冷落电影的人群中,对票价的计较不是无动于衷的。支撑票房的基础是票价,中国电影的票价当然是人民生活提高的验证,跃升到现在的10元钱---50元钱,票价的升高超乎寻常。相对一般收入而言,票价已经很高,但市场经济调控下的票价,没有适应观赏现实,陷入死板僵化的形式中。然而无视抱怨之声的权威却抗辩为票价并不高。实际上票价太高的确使一些观众疏离影院,转为盗版观众。对票价的争议实际透射出观念的问题,商业强权主宰电影创作的背后是过于忽略艺术创作的价值。什么样的票价是合适的?从理论上看,更多人看电影,票房就多,这是兼顾观众和票房统一的思路,所以票价理当适当,然而现实则完全是纯商业的思路:高票房则哪怕观众少,价值也就高。这种毫不顾及观众的思路,证明我们的电影经营业走到了多么刻板的一面去。我们早已看到许多电影院宁愿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看一场电影,也不愿降低票价吸引更多人入座,撇去违反市场原则的高票房策略,要探讨的倒是一些评论似乎相信的一个理论:看电影的观众就那么多,该看的对票价如何无关大局,还有的策划人甚至认为,现有物质水平下,高票价对于有心看电影的人并不觉高,降低票价既不会赢得该来看电影者的青睐,也不会引来其他的观赏者。这的确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在目前文化背景中,看电影依然是人们的喜爱方式,观众的数量绝对很大,尽管看电视和其它多样化的活动拉走了部分观众,但高票价也是推波助澜驱赶观众的重要因素,谁会不情愿的花费很大去专程看电影,而换取不额外花钱舒舒服服看电视的牺牲呢?大多数中国人的年收入还不高,降低票价肯定会吸引电影的爱好者,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电影节,低票价优惠使得观者如云就是证明,一些影院实行过的随行就市的票价和优惠价观赏也的确增加了观赏者。所以,如果从盗版中看到观影愿望的人群是远远超过进影院的,对制订合宜票价可能就有正确依据。当然,问题实际上不是怎么简单,电影不好,再低的票价也不会吸引观众!但这不能成为高票价的理由,差电影高票价难道不是更没有人看吗?那么,是否就是因为好电影不多而必须以高票价来攫取最大利益呢?这种推想多少是爆发户的思路,况且,其它非娱乐电影岂不是就自生自灭了吗?实际上确实有缺少娱乐效果的真正好电影会因此打入冷宫。无论如何,中国电影的受众面越来越受到高票价的制约,探讨适度的票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票价而不是死板限制,对于中国电影才是合情合理的。
2000年度的中国电影扑朔迷离,上举的几个较为明显的方面也只是举一斑而已,但中国电影在跨世纪的关口需要冷静思考,分析得失,真正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寻求有效的措施和开拓新的出路,却是无法回避的迫在眉睫之事。 2000中国电影呈现出整体疲软和局部亢奋的状态,表面上看,不时有一些兴趣热点激起波澜,但艺术散化状态和文化潜流起伏构成创作较为平淡的表现。随着世纪交替的临近,原本应当激动人心的影像世界平铺直叙,艺术话题被市场、进入WTO、降价风潮、评奖风波、贺岁片等所遮盖,电影的确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角色,但中国电影生生不息的艺术传统却依旧潜流般绵延,探究世纪末创作的走向和主题,应该会更好提示我们关注艺术的本质表现,并对新世纪的中国电影发展前景有启发意义。 一、艺术表现探究
走向百年门槛的中国电影,在大半的时候是流连在艺术和商业的此起彼伏争斗中,也许东方传统无法像好莱坞那样缝合艺术片与商业片的截然界限,商业与低俗的连带关系难以抹去,但随着时代发展,崇尚艺术与贬斥商业的习俗却日渐消退。尽管我们需要呼吁中国电影更加看重市场和大众需求,但中国电影的兴盛史似乎在申说着艺术的支撑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至今所见证明,没有艺术的色彩,中国电影的感召力就无从谈起,正如没有商业和技术的支撑,好莱坞将失去光彩。所以,世纪末的中国电影依旧可以看到艺术的轨迹如何蜿蜒在几近泥泞的路途中。
首先是艺术主题的核心:人性关怀。
在2000年度出品或放映的影片中,关于人性意识探究的影片并不多见,这固然是商业潮流所左右的现实,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主题偏移于社会宏观教化的影响,这的确是导致中国电影发展难以深入的重要因素。人是世界精神的主要体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表现的浅尝则止,是中国电影拓展中十分重要的艺术难题。中国电影人在有限的尝试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但这一关键问题还是缺少更有力度的表现。由此,看到谢飞教授的《益西卓玛》就不由发出感叹。在这部充满奇异边域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影片中,同样充满了人情的魅力和人性的光芒,影片人物的一生的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