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      ★★★ 【字体: 】  
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1:03:23   点击数:[]    

求学生自制,否则关闭电子站。 2.台大机械系的校友在网路上以不堪入目之语言攻击学校老师,后来查出涉案的是毕业校友,经说明纯为恶作剧,向老师道歉了事. 3.国民党电子站上的画面经人掉换,只得被迫关闭一阵子。 4.台北市议员璩美凤因揭发宋七力宗教诈财案,知名度水涨船高,却也意外成为「网路性幻想」新偶像。 5.香港一家电脑上网公司因积欠员工薪水和租金,突然结束营业。另一家电脑上网公司将一篇文章送到网路上的新闻讨论群(newsgroup)发表,预测该倒闭公司之关系企业亦将陆续倒闭。 6.在名为「秘密花园」电脑网路的网站中,港台玉女红星的照片被合成为宽衣解带的画面。 7.台湾一家大型企业集团曾遭网客从网路咖啡店发出讯息,勒索900万元。 8. 台大五位教授联合追诉二位匿名人士人身攻击与冒名影射的事件。 上述事件均为网路上的匿名行为,导致他人权益受损的例子。但正如飞碟台董事长赵少康表示,匿名言论在网路上不到「债主」。此外,由于网路的匿名性,网路极可能变成谣言的制造中心与大本营,哈佛大学法律法律与科技中心的学者齐传亦云:「拜网路之赐,任何谣言都可获得比广播电台更有效的曝光机会,无人会检验或研判这些小道消息的真伪」。 目前全球许多大学都设立国际网际网路规则,如普林斯顿大学就对学生发出「使用校园电脑网路和国际网际网路的规则」,其中强烈的要求学生电脑上的行为应比照学校对学生行为考察的训导规则,学生应尊重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名誉与责任,以维持普林斯顿的精神,如果以电脑造成对别人的恐吓、干扰或敌意,将被视为骚扰、侵害论处。普大的基本立场是认为电脑线路和书信、新闻、口语一样会造成对别人的伤害与侵犯,以及毁损校誉,都是不可原谅的行为。

九、新世代的贫富差距--知沟(knowledge gap)

(一)资讯就是力量 第三波所出版的「Windows 95 中文探索指南」一书中提到:网际网路可以让现代人达到「资讯就在弹指之间」的境界。学者专家也认为:「资讯时代里,国家的经济力取决于资讯,其次才是传统经济学的主要因素:人力、土地及资本。因为传统的生产要素有时而尽,资讯的生产要素却永远生生不息,我们可以说,资讯就是力量,资讯就是特权!」 电脑族群逐渐形成奇特有的文化,而电脑科技日新月异的突破,不但创造了新的财富与富豪,如比尔·盖兹(Bill Gates)之类的青年可能愈来愈多,而电脑族群似乎与青年是相同的名词,亦即老年一代族群是否会因此与电脑脱节,使得知沟加速扩大,亦使非电脑族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资讯科技如此绵密、快速、创新,使资讯的生产、流通、储存的能力更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学者如Bell(1974,1979)Porat(1977)、Druker(1969),或是日本的松田稻次(Masuda,1981)、伊藤阳一(Ito,1981)乃纷纷肯定资讯或知识将主导日后的社会生活,不但「资讯无时、无所不在」(All information in all places at all times)(Godfrey,1979),而且可以迅速、廉价地供应给社会中的一个人(Ito,1981;Dizard,1982)。Bell甚至认为资讯科技的扩散,可以消弭西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但Hepworth & Robins(1988)提出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谓的『资讯革命』实非简单的进化转变。它不是单纯『科技』进步的事件,而是一种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现象、诸如破坏、危机、分工等现象。它所展现的是中心与边陲、乡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工作与休闲间关系的复杂且大幅度地转变。职是之故,它无法超越或融合现存阶级与地区的不平等

             [9] 

现象,反而顺势发展。这种不平等现象一但存在,便不可能凭空消失。」 (二)向下滴效果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在社会经济全盘发展以后,其成果自然会向社会各阶层扩散,或者向漏斗一样向社会下阶层滴。有人称之为「扩散效果」(spread effect)或「向下滴效果」(trickle--down effect)。但究竟经济成果是否一定向下滴、向外扩散,让社会上的个阶级分享呢?这就因国而异,没有一定的答案;但有些低度开发国家,经济即令有些成长,却被既有利益阶层吞并,反而加深贫富悬殊的现象。 若干学者对传播科技革命的社会功能颇有保留,他们担心资讯量的全面提高未必会「向下滴」。一群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提其纳(P. J. Tichenor)、杜那荷(G. Donohue)、欧尼(C. N. Olien ,1970)提出了所谓的「知沟」(knowledge gap)的假设:「传播媒介的资讯传入社会制度的速度若加速,则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获得资讯的速度比社会地位较低者为快,是以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扩大而非缩小。」传播学者罗吉斯(Rogers,1976)将知沟理论的假设延伸成为「传播效果鸿沟」(information effect gap)。 (三)知沟产生的原因 知沟产生的原因可略分为下列五点: 1.传播技术的不同 一般而言,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授高等教育,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教育程度较低。就是由于教育程度的不同,使之拥有不同处理资讯的能力。 2.资讯储存量的不同 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对于一些困难的议题,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可藉由以往的的教育,和从前的接触的媒体报导,获得较多的知识。 3.社会接触的不同 所谓「物以类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有较多机会接触公共政策,也较易与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相符者交往、讨论。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则因缺乏接触机会,进而缺乏对此类事情的兴趣。 4.民众对媒体报导选择性暴露、选择性接纳及选择性理解运作的关系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可能发现关于公共事务或社会科学的新闻,与他们的值观或态度不符,或者对于此类事情根本不感兴趣。 5.大众传播制度本身即是在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服务 这种现象中,尤其出现在印刷媒体为多。印刷媒体所设定的议题通常是以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的兴趣为导向。 瑞斯(S. D. Reese)、修梅克(P. J. Shoemaker)及坦尼尔逊(M. A. Danielson)于1984年在美国芝加哥民意研究协会发表一篇调查研究报告「公众对新传播科技态度的社会相关性」,发现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拥有电脑的人数多寡成正比。 此外,契尔德斯(T. Childers)、鲍斯特(J. Post)两位学者在1975年出版《美国资讯贫民》一书中,说明知识一如财富,也有贫富之别,且社会上为钱财挣扎之人多为资讯贫民。 帕克(E. B. Parker)、邓恩(D. A. Dunn)于1972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一篇「资讯科技的社会潜力」,说明资讯科技的最大潜力在于降低教育单位成本,进而提供平等而开放的教育机会,使社会上的人可以终身学习。如果资讯教育无法普及整个社会,那么只有那些早已是「资讯富人」可享其成果,而「资讯贫户」所得将少之又少,「资讯鸿沟」将因此而扩大。 综上所述,其实「知沟」的概念,就数学观念而言,不同于「等差」(例如2、4、6、8、10,个数字间的差距是相同的),而类同于「等比」(例如2的1次方、2的2次方、2的3次方、2的4次方、2的5次方,其差距是愈拉愈大,终至天文数字)。 因此在网路世界中,如何减少「知沟」,避免造成知识的贫富过于悬殊,这是政府、教育界、传播学者及社会大众所应共同关心的议题。

十、资讯超载与资讯忧虑

(一)资讯超载(information overload) 著名的学者Anthony Oettinger曾说「没有物质便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没有能源,物质便没有动力;但如果没有了资讯,则物质和能源皆因缺乏组织而没有作用。」虽然资讯如此重要,但若未加以管理,就会形成资讯过多或缺乏资讯的情形;过多的资讯超出了管理人员的资讯负荷最适点,不但对决策没有益处,反而会造成干扰决策的现象,那就是「资讯超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传媒业发展回顾及展望

  • 下一篇文章:(推荐)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世新大学新闻学系专任讲师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