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自身的权威,取信于民,还需进一步规范化,并纳入法治的轨道,使其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无懈可击。 (二)电视媒介自身存在的问题 电视开展舆论监督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但由于受篇幅和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它所能达到的已到了极限。电视节目往往只有几十分钟,随着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节目的活动空间变得相对狭小。同时,由于电视节目虽然有足够的容量,但因为时效性不强,很难完成“短平快”的任务。此外,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数量不稳定,有的年份相对集中,有的年份又显得监督力度不够。任何质的形成都是建立在一定数量基础之上,没有了量的保证,就会影响质的规定性。 四、新世纪电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强化与完善建议 中国的改革进程与舆论监督的发展休戚相关,前景辉煌的改革开放预示着舆论监督广阔的前景,舆论监督在新世纪会有更大的作为。要在新世纪里强化舆论监督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电视画面意识,发挥电视媒介优势 画面是电视最具特色的事实表现手段,电视画面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事实载体,“眼见为实”的收视惯性,使受众对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增强电视从业者的画面意识,尽量做到事实的形象化展示,发挥电视媒介在舆论监督时本应有的声画结合优势。实践也证明,形象化的揭示在舆论监督中往往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加强策划意识,提升电视节目质量 重视策划是当前电视报道的新走向。新闻策划的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舆论监督报道策划是新闻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科学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环节。策划不仅可以保证舆论监督内容的典型性和针对性,还能对舆论监督进行必要和有效的控制,使节目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突破思维定势,扩展选题空间 选题对于电视报道进行舆论监督具有重要意义。电视报道能达到多深的思想维度,能给观众以多大的思维空间,从而具有多强的舆论监督力度,这与选题的新闻价值、开合程度和回合感等密切相关,一个容易开掘的选题是节目成功的前提条件。 (四)运用系统思维,吃透报道对象 电视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即它能将新闻事实置于一种系统的、有深度和广度的背景中,从而立体地揭示出该事实的社会意义和社会联系。因此,电视要很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就必须对社会转型期各阶层的现状特点进行分析,对采访对象详加考察,进行立体化的揭示。 参考文献 [1]朱羽君.在“面向21世纪电视新闻评论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现代传播,1999,(4). [2]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 [3]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景跃进.扩大舆论监督空间——“焦点访谈”的成功实践[J].开放时代,2000,(5). [5]徐光春.关于臾论监督的几点思考[J].光明日报,2003-01-04. [6]陈从国.电视新闻实践要义[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燕平(1964-),男,供职于广东电视台,研究方向:电视节目制作。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