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怎样才是最好的模式?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么不想研讨,要么不敢研讨,要么就是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这种局面对我国英语媒体做大做强显然是不利的。 其三,现在有些对外传播策略的制定看上去四平八稳,滴水不漏,十分完美。殊不知对外信息传播过程永远是一个在不完美、不利的过程中求得完美和有利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充满着变数。 完美和不完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是一个圆圈里的阴阳两极,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不可分。换言之,我们现在看上去四平八稳的对外传播策略实际上可能并不一定完美。我们如要用四平八稳的完美原则来开展对外传播有时可能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幻境,甚至是自欺欺人。【5】 解决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以上这三方面的问题看上去头绪较多,但实际上都可以从《新华日报》办报经验中找到启发,尤其对我国对外传播的观念启发会更大。在目前这种新形势下,只要对外传播理念的问题解决了,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就可能逐步得到解决。 因此,《新华日报》的办报经验更显其可贵之处。 四、《新华日报》的办报经验对我国对外传播的启示 《新华日报》是我党历史上创办的最有影响力的合法性报纸。《新华日报》的九年办报实践为我党创办合法报纸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突出表现为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的有机结合;既注重实效,又能随机应变,既侧重信息,又突出舆论。《新华日报》这种创办合法性媒体的理念和灵活多样的办报经验对目前我国对外传播的英语媒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启示之一:创办合法性媒体的理念。 一般而言,所谓合法性媒体就是在非我方控制区域内(包括外国)创办公开出版的媒体。可以说,《新华日报》是名副其实的合法性媒体。而相对于我国英语媒体而言,创办合法性媒体就是要推出我国能让多数国际受众接受的国际媒体。这些英语媒体在形式上可以属于我国国内创办的媒体,但是从其国际受众的接受范围(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而言,应该具有国际性。因此,从目前而言,创办合法性媒体理念对我国现阶段对外传播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如上文所述,我国英语媒体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但同时也应该承认,我国英语媒体在国际上的总体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传播效果也还不理想,甚至还较差。 因此,要改变这一局面,树立创办合法性媒体的理念十分必要。我国英语媒体如要真正进入主流国际媒体,就必须去争取和影响国外受众,也就是说我国的对外传播既要符合国外受众的收视习惯、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诱发他们对我们英语媒体的信息需要,又要体现我国的立场观点。这就等于我们要到国外去创办合法媒体一样。因此,《新华日报》创办合法报纸的模式可以对我国英语媒体如何打入国际主流媒体提供借鉴。 从某种程度讲,我国英语媒体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因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目前某些对我国不利的国际舆论)都是软性的,甚至是看不见的,但其影响力却不可忽视。这也就增加我们英语媒体在国际上进行有效对外报道的难度,需要我们对创办合法性媒体的理念有更为灵活的理解。 其次,创办合法性媒体的理念的特殊意义还体现在:我党创办《新华日报》尚处在非执政地位;而创办多数对外传播媒体时,我党处在执政地位。我党的执政地位可以使我们有组织地创办各类对外传播媒体。这一点从近年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地蓬勃发展已得到佐证。但是同时应该承认,我们执政党的地位也容易使我们产生官僚主义作风。随着官僚主义的蔓延,我们的对外传播很容易产生以我为主的倾向,不注重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在国际上的自身形象,甚至忽略对外传播的实际传播效果,出现上文提及的一些问题。这方面的教训是深重的。所以,重提我党非执政时期《新华日报》创办合法性报纸的经验可以对我们产生现实的启示作用,使我们能够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对外传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种的理念的确立对改变我国对外传播现状是大有裨益的。 启示之二: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一条就是《新华日报》成功经验的具体体现: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这一条经验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目前的体制下有时会把党的领导(原则性)和灵活的策略(灵活性)对立起来,甚至为了保证“不出问题”(原则性),我们宁愿求“稳”,牺牲传播效果。 这一问题与我国的现行的对外新闻体制有关联。我们目前的新闻管理体制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管理模式,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表现为对对外传媒的宏观管理较少,而对业务管理则较多。虽然表面上具体“问题”都没有了,但是最大的弊端是可能把我国对外传媒管得太死,使他们不可能有较大的余地去施展灵活的策略,因而束缚了他们自身发展。 所以,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向一个更为开放的、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过渡。这种管理模式的关键是要把我们的管理程序化,这样对政府的管理水平要求会更高,在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监控能力,同时也能给对外传媒提供一个自主性较高的发展平台。如果我们将政府的职能主要集中在宏观监管,而把对外传媒的具体业务对策交给对外传媒的业务领导确定,那么我们的对外传媒就能摆脱目前体制性束缚,能在一个自主性较高的平台上,充分发挥策略的灵活性。 从某种程度讲,这种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应只是一种理论的探讨,也有现实的需要。首先,对外传播的环境已发展较大变化。过去,我国对外传播媒体的产生都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现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已经变成了一种无形的舆论环境。国际形势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我国对外传播的管理体制也有必要作适度的转变。此外,我国入世后虽然传媒领域还尚未开放,但是肯定也会受到较大影响,信息渠道也会更加多样化,这些都给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当然,政府职能的转变并不等于不管,而是转变管理模式,使管理更为有效、更能适应新形势。 这样的转变在体制上为我国的对外传媒发展提供了一个行政保障。从宏观上讲,为对外传媒改变形象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更集中从事业务问题的探讨,使得一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在一个开放的有效管理模式内由对外传媒自行解决。而要能做到这样,首先是要转变我们对外传播的观念。就这点而言,《新华日报》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五、小结 总之,本文认为,如何在严峻环境下争取对我有利舆论方面,《新华日报》和我国的对外传播媒体具有相似之处。尤其在目前的国际形势和舆论环境对我国还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在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自身还存在一定问题的时候,《新华日报》的成功办报经验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将面临一个更为开放的世界。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转变观念并有效解决现存问题将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而在这一过程中,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注释: 【1】 黄瑚,2001年3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60页。 【2】 熊复,1981年4期(总9期),新闻研究资料,新华日报的历史地位及其特点,新华出版社,12页。 【3】 这些对外传媒包括:中央电视台英语九频道(CCTV-9);中国国际广播台;英语报纸指《中国日报》报系(在大陆发行六报)、《今日北京》、《上海日报》、《深圳日报》、《广州英文早报》等;英语报纸指《今日中国》、《北京周刊》、《今日上海》等;英语网站指中央六大新闻网站和北京的千龙网、上海的东方网和广州的南方网。尽管有些网站是以中文信息为主,但他们都提供英语平台。 【4】 被采访专家和领导为:《中国日报》总编朱瑛璜、常务副总编黄庆、 原中国国际广播台台长张振华(现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副主任兼英文频道总监盛亦来、副总监江和平、制片人杨锐、新华社参编部主任兼《参考消息》总编周树春、《上海日报》总编张慈云、《解放日报》副总编陈大维、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外宣处处长陈静溪和上海文广局总编办副主任王少云。以上排列按采访先后确定。 【5】郭可,2002年未出版论文。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