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都是时间的,也有空间的或时空混合的。2005年,《深圳商报》与罗湖区政府、深圳市贸工局、深圳市旅游局联合主办“消费在罗湖”大型主题活动。又特别策划了在东门广场举行“罗湖商业文化系列市民论坛”,为配合第一场论坛,报纸做了8个版的特别报道:“东门记忆”,系统回顾东门的商业、文化、民俗。很多读者将其收藏。这里不仍是活动、聚焦与炮击?这合成型大炮也真打出了威力,其他地区也向报社发出邀请,希望为它们制作类似特刊。 二、一炮走红的秘密 新闻的大炮越来越受到青睐,是因为一炮走红的概率很高,现在要问为什么? 首先,它瞄准读者的异常依赖。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曾提出“媒介异常依赖论”,说社会重大变化,情况不明,受众急于从媒介了解情况,这时他就异乎寻常地依赖媒介;哪个媒介能及时充分提供信息他就依赖谁,不惜背弃自己多年使用媒介的老习惯。⑤这个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大事重做”为何成为新闻人的共识。《京华时报》2001年5月创刊,当年7月,中国申奥成功。它一口气轰出80个“奥运金版”!有人评论它把奥运会翻了个底朝天,做成了“奥运百科”。这80个版或许有些粗糙,有些失调,但那大而全的份量就足以成为重型武器——反过来,你要做把小而精的铅笔刀,哪怕磨得再快,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据说好多北京人就因为这“金版”才开始关注《京华时报》!是啊,你瞄准异常依赖轰响大炮,给读者烙下“风景这边独好”记忆痕迹,就有助于新报纸打开局面,老报纸强化品牌。 其次,它是差异化的重要手段。媒体的同质化经常被诟病,但它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中马清福所论似乎最能命中红心,他说大众社会,人们生活越来越相似,首先出现了生活的同质化。这带来信息的同质化,如果没有同质的信息,大家都能交谈的话题,很多人就会不安。相应的,报纸也逐渐同质化,假如A报没有B报的消息,两报读者聊天,订A报的人就会不满、不安,也想换成B报。⑥他至少说清了定位于同一市场的报纸,趋于同质化是如何的不可避免。但是,悖论在于,安于同质化就会使媒体失去存在的理由,它又总要追求差异化。因而《申江服务导报》要求“一月一策划,周年大策划”。趋于同质化,报纸会显得“平”,缺少个性和冲击力;必须时不时在平原上矗起奇峰,哪怕没有“大事”可以重做,也要靠“专题”策划轰响新闻的大炮,有节奏掀起报道高潮,把报纸品牌不断“烙”进读者记忆之中。 最后,它是锻炼队伍的有效方式。新闻的大炮不可能炮炮走红,只能追求提高走红的概率,这要靠采编队伍苦练内功。《江南都市报》副总编辑彭平说他们“每年都要打几场标志性的新闻大战”,他解析其运作思路:一是建立反应迅速的临战机制;二是策划先行;三是调动多兵种作战;四是做大,形成规模和气势。这涉及到报社运作的方方面面。因而他说,每一次这样的大战,都是出水平、出人才的好机会。年轻人学到经验,老记者添了身价,每一场大战打完,都有人才脱颖而出。⑦不时锻炼队伍,才能越打越会打,这一炮没有走红,但使下一炮走红的概率更大一些。 注 释: ①张建星:《新闻的创意时代——新闻操作92条札记》,43页,文汇出版社,2004 ②中马清福:《报业的活路》,27~28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③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175~19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④尹良富:《日本报业集团研究》,123~125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⑤梅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学诸论》,353~354页,新华出版社,1990 ⑥同注2,13~14页 ⑦彭平:《视新闻大战如烹小鲜》,载王晖主编《疾风独领——江南都市报打造强势媒体之路》,75~80页,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