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文史哲学论文新闻传播学
   与分歧共存——“和为贵”中的沟通      ★★★ 【字体: 】  
与分歧共存——“和为贵”中的沟通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0:47:58   点击数:[]    

。尼克松说:“领导是让他来掌舵的,不是跟着舆论跑的。”舆论最多能告诉你民众在想什么,却不能告诉你该干什么!“真正克尽职责的领导人,必须不怕有时处于孤立,至少在他规划道路的时候。”基辛格说。 在我看来,子产不毁乡校的真实含义是他的另外几句话,“作威以防怨,……犹防川”,靠威势制止怨言,就像使劲堵洪水。洪水冲破缺口,伤人必多。“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不如开个小口子,疏导水慢慢流;让我听到议论,把它当作良药。这有重视舆论民情的一面,也更有疏导情绪的一面,换一个比喻,开小口子就是装上减压阀。 子产面对的是不习惯改革的情绪发泄,从理性上说服民众,发泄无利可图丝毫不起作用——他发泄又不是要图利!加以高压,只会激化矛盾。不如留下乡校,有一块地方让他们出出气,发泄低级牢骚、高级牢骚、放下筷子骂娘……让憋闷的气体跑出来一些,等于装上减压阀。减压,对个人是心理保健;对社会则避免爆炸,增加安全。⑦ 以有限冲突维和 以上说了沟通在歧异中求和睦的四种形式,对分歧,能消除就消除,不能消除可以缓和,不能缓和可以回避,不能回避可以抑制。不能抑制呢?还可以反其道而行,坦陈立场,指明分歧之所在;划定界限,不惜以有限冲突坚守。这是第五种形式——当然,几种形式也可以重叠和交叉使用。 划定界限,有好篱笆才有好邻居。篱笆标出了双方的领地,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这个雷池不能逾越!篱笆把你我的歧异鲜明揭示出来,有时候,它是指责对方的错误;但更多的时候,它是划定对方的“正确限度”,或者说,限定其正确的“有效范围”。它以开诚布公的争论来沟通彼此的立场,在确定各自的“正确限度”上达到相互理解。 达不到呢?很遗憾,就得说沟通不是万能的了。不知从多久开始,“和为贵”这个深刻思想就被庸俗化了。它往往用在劝婆媳吵架、办公室冲突那些鸡毛蒜皮的场合。和为贵就剩下一个“忍”。唐代张公艺九代不分家,高宗问他怎么能够做到,“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⑧后来就流传出一个窝囊透顶的典故:“张公百忍”。似乎“忍”就能“和”,这是把实现和的一种方式——装聋作哑和稀泥,膨胀成了唯一方式。只会以忍求和,在严酷的竞争环境中,最终会成为殉难者。 何谓殉难者?研究对策论的学者指出,殉难者是一个总是采取合作行动的人。不管对方如何经常地背叛、出卖,使他蒙受损失,殉难者还是坚持合作。因而他总是被对方无耻地利用;在交往中,殉难者显得最糟;在对策结束时,他总是输家。 和不和牵涉双方,一方行动的结果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大家都想“和”,那才和得成。以忍让求和是可以的,但对方把忍让看作软弱可欺,还要步步紧逼让你成为殉难者,那就不可以了。那就得采取与忍让截然相反的指明分歧,划定界限。后者包含信息传递的沟通,但又不限于沟通。正如前面论回避分歧说的,分歧无法消除和缓和时,针对分歧沟通只会使双方更加疏远。指明分歧也通常是,至少是暂时使双方疏远的。疏远而不破裂,划定界限能够坚守,必须以实力和使用实力的决心作后盾,否则,界限只是“适合朗读的政策”。把实力后盾、信息传递一起放进和为贵,这个古老智慧就转化成一种现代对策:针锋相对战略。 研究对策论的专家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用计算机在200次重复对策中测试出几种不同的战略,分析表明,所有战略中最简单和最成功的是针锋相对战略。它倡导合作,并使对手随之也要采取行动。它有4个特点: 一是善良性。倡导合作;坚持做出合作的行动;以合作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二是可激怒性。不首先背离;但遇到反复或频繁出现的背离,则不失时机给予报复;以合作换合作,以背离对背离。 三是宽容性。一旦报复了,就“忘记”对方的背离;向前看,倡导新一轮合作;宽恕对方,即使他占了便宜。 四是清晰性。先出牌表明态度,让对方清楚自己作为的后果;报复之后主动采取两三个单方面的合作行动,给对方回心转意再次合作的机会。 阿氏说,这战略既非“强硬”也非“软弱”,它可以使双方积累更多的互利结果,减少刺激背离的因素。建立起这一合作形式,也可以保护自身免遭不合作者的侵犯。它通过合作或报复传递出清晰的信息,对方根据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便获得了沟通。他们将最终认识到合作比背离好并付诸行动,这个战略是通过实践经验,而不是依赖对方的仁慈来导致合作的实现。⑨把这个战略翻成我们熟悉的语言,那就叫“先合作,然后一报还一报”;或者叫“以有限冲突维和”。 不相信“能攻心则反侧自消”! 诸葛亮七擒孟获是上述战略的典范。但它经常被人误解,尤其是成都武侯祠那幅浪得大名的对联的误导。什么“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开口便错!信了这个胡说,七擒孟获就是多余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艰苦备尝的汉丞相,就是个不懂得攻心就能消除反叛的大笨瓜! 记录诸葛亮南征史事,最详的是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南中志》。据该书,南中反叛始于公元223年,诸葛亮最初就是“攻心”,让都护李严写信劝降,叛军回答:“愚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派分,正朔有三(指三国鼎立);远人惶惑,不知所归。”回答这样傲慢,叛乱也愈演愈烈,两年后几乎遍南中,孔明不得已率军亲征,然后就是七擒孟获。“七擒”尽管史有记载,想必有些夸张;擒擒放放或许有,不一定非是七次。明确这点后,按约定俗成,我们仍称它“七擒孟获”吧。 这个战役最精彩的是“打”出一个和为贵!或者说,是和为贵指导下的有限冲突。具体操作是把政治、军事、外交有机结合。政治的目的是和平,军事的目标是胜利。对方不要和平,只有针锋相对,施加军事报复,一次次打赢他,让他明白背离的代价。故孟获要一次次被打得屁滚尿流。但军事目标要服务于、受制于政治目的,打是为了和。攻心就在这儿开始起作用:显示对抗的风险程度,让对方产生畏战心理;传递和解意图,让他感到接受和解的条件比继续对抗更有吸引力。通过攻心影响他的意志,把军事目标转化为和平目的。在对方受到彻底屈辱或战争升级为失去理性的血腥嗜杀之前,使停战成为可能。 再是军事与外交的结合,军事要保密,外交要对话。记得基辛格曾痛切陈辞,要求美国人改变一种传统思维,即军事行动一开始,直接的外交接触就告终止。那至少不是中国的传统。我们更习惯又打又谈,边打边谈。谈不废打,打不害谈。《三国志·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孔明生擒孟获后,“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这个记载太简略,看不清孔明这样搞的用心。《三国演义》虽是小说家言,但下面的描写,从情理上推断,却是最为可能的。 “孔明酒后,唤孟获同上马出寨,观看诸营寨栅所屯粮草,所积军器。孔明指谓孟获曰:‘汝不降吾,真愚人也。吾有如此之精兵猛将,粮草兵器,汝安能胜吾哉?汝若早降,吾当奏闻天子,令汝不失王位,子子孙孙,永镇蛮邦。意下若何?’”⑩ 按这个说法,孔明就是在向孟获显示实力,增加军事力量的“透明度”传递威慑信息。同时施以官爵利禄的引诱。这种说之以利害就可算作“攻心”了。但它是作为有限冲突的组成部分,与“攻城”结合在一起才起作用的。直言之,孔明降服孟获绝不是靠什么“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而是“以合作换合作,以背离对背离”;或者“先合作,然后一报还一报”。孟获最后说的是:“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蛮王比那些窃玉偷香之余乱开偏方淘浆糊的白面书生聪明,他知道自己是如何被“天威”修理过的…… 本文把范围限定在谈中国古人追求和为贵中的沟通,也只是观其大略,比如,前面说沟通对消除信息不畅的误解特别有效,那也是相对而言。任何为误解所苦的人都知道澄清真相并不容易,何况,今天还有大众传媒,误解也许早通过传媒转化成舆论。朱元璋一觉醒来,有记者嘲笑他“睡觉秀”,拍张照片登在头版,朱元璋不得不危机公关!……连这都不容易,其他的就更加复杂。仅此一端就可看出,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严肃、异常复杂的问题;追求和谐是分外艰苦、充满荆棘的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也没有捷径可走。  注 释: ①《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②《明史·太祖本纪》 ③《说苑·杂言》 ④《贞观政要·纳谏》 ⑤《贞观政要·礼乐》 ⑥《三国志·顾雍传》注引《吴书》 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⑧《旧唐书·张公艺传》 ⑨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92~195页,1992 ⑩《三国演义·八十八回》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

  • 下一篇文章:“沉默螺旋”与法西斯主义的关联辨析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与分歧共存——“和为贵”中的沟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与分歧共存——“和为贵”中的沟通”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试论中国大陆的媒介分析之概况及特...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因特网及网站的...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2005年美国新闻...
  • ››超女旋涡的传播模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 ››浅论博客名誉侵权中的法律责任
  • ››海外华人种群变化对华文媒体生态的...
  • ››媒介框架之预设判准效应与阅听人的...
  • ››县级电视台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突...
  •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
  • ››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 ››与分歧共存——“和为贵”中的沟通...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