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由管经营的副厂长批。 没有客观的标准,可是要求按制度办,这也是强制性。 2、制度要符合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尤其是自然科学已经证明的规律,是必须遵守的。 3、可操作性。 制度是要执行的。所以制度的内容必须可以操作,不能太抽象,没有明确的度量方法。尽量不用“努力”、“积极”、“及时”一类不便度量的词汇。 4、制度的完整性。 制度中,常处理的各种具体情况,都要无一遗漏。如,主体方面,即由谁来作或不作,这个“谁”必须把可能涉及到的人都列入到制度中。那些不属制度管的,也要明确指出。在程序方面,有几种可能,也要一种一种说清楚。在纵向的顺序上不能缺少环节。在发生例外时怎么办,也要有规定。在数字上,常写,“×××以上,” “×××以下”还要注明:“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对制度中不便列出的,但必须照办的规定也要注明“依照×××的规定办理”。实在繁复的才写:“依照有关规定办理”。不过这不是一个好办法。为了负责任,最好明确这个“有关规定”,已公布的有哪些。至少起草人要心中有数。不能以此为托辞,含混过去就完事。 5、唯一性。 一项制度规定处理某事的办法,必须是唯一的办法。不能这个制度这样规定,那个制度又那样规定。所以有时在制度中写入“凡与本制度抵触的,以本制度为准。”但也不能把这句话当作托辞。在发现有抵触时,应该责成有关单位修订制度。 另外,权威较低的单位,也不能随便用这句话否定其他的制度。否定自己以前制定的制度是可以的。如写入:“此前本部门颁发的规定,与本规定有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6、正面论述。 制度大都采用正面论述的方法。少用否定语气。要用书面语言,不用口语。不采用比喻,歇后语、俚语等方式。如,最近看到某厂的一个关于处理回扣的规定,其中写到不准加价购货收取回扣时说:“不准猪八戒啃猪蹄,自吃自”就是不适当的。 7、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 8、制度有明确的生效时间。 除注明自何日起执行外,有时还解释以前的事怎么办,这叫上溯。 9、常采用条款的形式。 有时为了层次清楚,还分有章、节,但条款常是从第一条直至最末一条连续排列。也可以每章或节单设条款的序号。 (五)程序。 1、授意。 撰写制度,如前述是单方的行为,单方的意思先要由主管来确定。具体工作中,有时上级主管,如分管厂长要求所属职能部门拟写一项制度,他就先告知写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还有时,职能部门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出建立制度的动议,或者直接拿出制度的草稿,这时实际上还是按照上级总的授意去办的。 2、撰写。 撰稿人要领会上级意图,要明了制度规定将要调整的关系,要明了制度一出台就会产生的后果,包括对友邻单位带来的责、权、利的影响,工作量的影响,甚至作息时间的影响。要明了以往的制度是怎么规定的,新发生了什么情况,总之,要掌握前面叙述的那些特点。 3、会商和会签。 撰写的制度如果涉及到其他部门的权限,要进行会商。会商之前,要将草稿提前交给各有关单位,并向单位负责人说明起草的意图,会商的时间。在取得各方一致的意见时,要会签,即,采取书面会签的办法,把同意此制度的意见记录下来。 4、审批。 审批的授权,要有明确的规定。其原则,参照上述的特点来制定。 5、打印、颁发。 6、传达、贯彻。 制度要人执行,虽是单方的意思,也要让对方知道。传达的办法,可以在布告栏中张贴,也可以印发,还可以召开专门的会议反复讨论。总之,务必使执行者真正理解制度的意义和界限。制定了制度,挂在墙上,放在抽屉里是不行的。 7、检查。 制度在执行初期要由主管领导组织或授权进行检查,看看制度是否执行,执行的效果,制度本身有何问题。对哪些冠以试行,草案、临时之类的规定,要在不长的时间内使之“转正”,变成正式规定。 (六)格式。 1、一般先写根据。根据往往是两种,一是法律法规,党纪党规,厂纪厂规。二是实际发生的情况。这两项根据,要真正清楚明白,不要为写而写,要确有根据。 2、写总的原则。 3、写总的有几种情况。 4、以下分别情况,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写,不能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交叉,可以用“按本规定第×××条处理”的方式,把它放在关系最密切或者第一次涉及到的方面中去写。 5、要注意写明适用范围。可以在一开头写,如,“凡本厂职工……”也可以放在文末。对于不完全适用的单位,也可以写“比照本办法”或“参照执行”或“由×××结合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制度”。 6、例外怎么办。 7、生效的日期。最简单的是“自颁发之日起执行”,但也要注明。 8、制度的解释权。解释权,可以规自己,也可以授权下属职能部门。 9、制度的附件。附件可以是有关法律、制度,也可以是附图和技术资料。 此外,在行文管理上,要注意拟稿人、审批人、校对、核稿、打字、发文收文的手续要齐全。办公室要对明显不合格的让有关人员修改。 最后,制度的概念要准确,逻辑性要强。 能否撰写好一项制度,与是否了解以上的知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是否真正弄明白了要写的那件事和那件事与其他事的关系。一定要采取慎重和诚实的态度。 五、实行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我们已经花了不少时间解释管理工作的十六个字,并且探讨了如何撰写制度,用制度去规定责任和关系。也许有人说,运用这十六个字就可以搞好工作了。其实不然。只有在这十六个字的基础上运用目标管理,才能搞好工作。 我们的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许多人不大去思考。也许有人会回答说,“是为人民服务。”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仅仅这样回答还十分不够,不具体,不切实。比如,一个人调到一个新单位,那里已经有了稳定成形的组织机构。有各种处,各种科,各种车间、班组。这个人来到这里,就被分配到一个具体岗位做一件具体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往往很少想一想自己的工作与本部门的工作是一种什么关系,与整个企业是什么关系。企业处在一种什么状况下,部门处在什么状况下,企业的前途怎么样。如果一开始还能忠于职守,为了熟悉环境还可以严于律己,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变成事务主义者。这时,常常可以见到以下两种表现: 一种是照搬条文,不管结果。相关单位急得火烧眉毛了,他不着急。所有的条文都是他的武器,都可以成为推卸责任延误工作的依据。一旦出现争执和分歧,他以纯熟的条文去抵挡,绝不管企业的结果如何。看起来像坚持原则,其实完全背离了企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 第二种是只顾局部利益、部门利益,成了本位主义者。如果说,他还有责任心,也仅止于小部门小单位的责任心。一旦把他提拔到更高一级的领导岗位上,他也只会使用这种思维方法,缺乏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结果,工作的水准永远搞不上去,更谈不到创造优异的成绩了。 而一个掌握了目标管理的人就不是这样了。运用目标管理,要求我们有一种创造性,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出发去考虑问题。有条理地去分析问题,开辟新的事业。这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 运用目标管理,首先要解决目标的先进性。没有先进性,工作就没有必要。关于先进性,下面还要进一步解释。但首先要明白,我们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光荣的工作。我们为了自己的工作而自豪。因此,不但我们信心百倍,而且我们在精神上、气势上就已经压倒了困难、战胜了阻力。我们有这种浩然正气,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为我们的目标去拼搏、去奋斗。把人生的价值,把为人民服务,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我们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无往而不胜。在遇到阻力时,我们可以大义凛然,毫无愧色地去斗争。必要时,我们也能坦然地忍辱负重。 所以,从责任心,事业心,从远大的抱负出发来实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