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热门标签:求职(14) 职场(2) 大学生(2) 教案(1) 身材(1) 面试(1) 简历(1)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法律论文 → 刑法 |
|
|||||
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9:05:13 点击数:[] ![]() |
|||||
999年12月审结的345起刑事案件中,应该出庭的证人有1726人,经审判人员耐心做工作,出庭作证的只有7人,出庭率仅为0.4%。[4] 3、讯问笔录和“书面证言”的滥用促成了这两种犯罪的发生 我们不难看出,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被讯问的笔录和证人提供的“书面证言”在司法审判实践中是多么重要。显然,这种所谓的证据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超然地位,它可以不受当庭质证而直接作为证据。侦查人员为什么对这种书面证据情有独钟,因为它简便易行且十分有效!通常,只要被告人“供认不讳”,法官便不再认真审查其他证据。很少有人去关注“供认不讳”的下面是否掩盖着血泪,这在客观上促成了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的发生,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是法院对讯问笔录和“书面证言”滥用的必然结果。 (三)刑讯逼供与暴力取证犯罪发生的根本原因 对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出现的问题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在立法上,《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确有不尽合理的地方: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同时具有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取证的双重权利,这使该机关的侦查活动处于不公开的、无法监督的情形之中;同时,该法第93条关于犯罪嫌疑人应当如实回答侦查人员提问的强制性义务规定,很可能成为侦察人员刑讯逼供的借口,犯罪嫌疑人的“如实”和侦查人员认为的“如实”是两个概念,侦查人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完全符合自己认为的“如实”。不符合产生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刑讯逼供。虽然法律禁止这种行为,但没有监督或无法监督的行为是不可能禁止的。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审判没有严格依法进行,法庭对讯问笔录和“书而证言”的滥用也有客观上促成了这两种犯罪的发生。所有这些,构成两种犯罪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的对策 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对策为了杜绝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同时切实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基于上述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本文认为现实可行的立法和司法对策是: (一)立法对策 立法应强调沉默权并将刑事侦查权与强制措施执行权分离在立法上,将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作为纯粹的刑事执行行为,刑事侦查统一由检察机关行使。在此情况下,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只有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利而没有侦查权,因而“无需”取证,刑讯逼供是多余的;而检察机关直接行使侦查权,他们在公安机关管辖的看守所对犯罪嫌疑人侦查、取证,因受到公安机关的监督而“不能”刑讯逼供。刑事侦查权与强制措施执行权的分离,不仅可以避免刑讯逼供犯罪的发生,还有利于检察机关的和公安机关的相互配合和相互监督,更加符合《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精神,同时,应当对《刑事诉讼法》第93条进行修改,明确赋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沉默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当及于侦查、审判乃至被确定为犯罪后执行的所有阶段。 (二)司法对策 通过对诉讼法(包括民事、行政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根据证据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的程度,把证据大致分为客观性证据和主观性证据(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按照这种分类 ,可以把《刑事诉讼法》第42条的七种证据分别归到这两类。把物证,书证,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归为客观类;把证人的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归入主观类,很明显,这两类证据中,主观性证据不仅受到提供者本人意志的影响,甚至受到他人意志的影响 。我们很难断定其是否真实和完整。因此,在采信时必须慎之又慎。应该采信时充分接受控辩双方质证,才可以判断主观性证据是否真实完整,而这只是在法庭上,因为只有这里才是公开和公平的。主观性证据的提供者除了受到其自身因素影响外,一般不至于受到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强制。[5] 也许,这正是《刑事诉讼法》第47条的理论基础。法庭外的取证应当仅限于客观性证据和主观性证据提供线索的收集。这些客观性证据,在开庭时与法庭上收集到的主观性证据再进行相互印证,然后才能确定起诉书指控的案件事实是否存在。本文认为,刑事侦查及审查的起诉阶段应当只限于收集客观性证据和主观性证据的提供的线索,法院开庭审判阶段才可以收集主观性证据——即询问被告、有关当事人和证人。这才是科学的证据收集方法。法庭对庭外收集的主观性证据不予采信控辩双方只需向法庭提交客观性证据和证人线索。提供主观证据的当事人和证人必须出庭,在这审判人员主持下,由控辩双方当庭询问充分质证。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严格按照这一法定程序进行。法庭对外收集的主观性证据,不论是被告人讯问笔录还是证人的“书面证言”一律不予采信。实际上,这也正是《刑事诉讼法》第47条的基本要求。这一措施的采取,不仅可以杜绝刑讯逼供。而且还可以杜绝刑事侦查人员对证人的暴力取证。 总之刑事侦查权和强制措施执行权的分离,将使刑事侦查人员刑讯逼供无法进行;而法庭对庭外收集的主观性证据不予采信,将使这些主观性证据失去效能。这样就会使侦查人员的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成为多余。除非这些侦查人员有实施暴力的特殊爱好或有意报复。这种情况下,侦查人员的这种暴力行为不再属于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而是其他违法或犯罪行为。除这些外,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法进行,上述立法和司法对策的采取,将有效杜绝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犯罪,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乃至无辜百姓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同时还可以督促侦查人员在客观性证据的收集上加强学习,增长技能,摈弃那种在办公室里侦破刑事案件的懒惰做法。不仅如此,《刑法》中刑讯逼供和暴力取证还有可能成为多余的罪名。 参考文献: [1]张大奎. 叶县冤案始末 [J]. 律师与法制, 1998.9. [2]杨通河. 刑讯逼供法难容 [J]. 法制日报, 2000.4. [3]王国安. 警察道德与警察权力 [M]. 警察伦理, 1997.6. [4]杨忠民. 伪证何以屡禁不止 [J]. 开封日报, 2000.1. [5]朱启禄. 证据的采信 [M]. 刑事技术使用汇编, 1999.4.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0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