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准则所规定的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原则的要求,顺应了诉讼规律发展的国际趋势,有利于加强嫌疑人基本人权的程序保障,促进我国侦查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其二,应扩大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参与范围和诉讼权利,以保障嫌疑人所享有的律师帮助权。目前,在侦查阶段,我国律师的参与范围极其有限,并且其为立法所确立的权利往往也受到限制。因此,就有必要确立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地位,扩大其在侦查程序中的参与范围,强化其诉讼权利。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赋予嫌疑人及其律师一定的调查取证权,以实现侦查的诉讼化。当然这种调查取证权应是有限的,不能具有国家机关才能具有的强制性。同时也应当赋予律师在侦查机关实施侦查行为,尤其是讯问时的在场权,因为侦查机关因其追诉犯罪的职业倾向,在进行侦查行为时,往往只注意不利于嫌疑人的证据,而忽视有利于嫌疑人的证据。律师在场可使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都得到重视,也可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等现象的发生,切实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另外,对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律师会见难、阅卷难等问题,也应当通过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以使律师在侦查程序中的权利切实得到保障。其三,应扩大侦查阶段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设立保释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审前羁押应是例外的措施,而不是常规的措施,是在不得已情况下所采取的,绝大多数被告人应在被释放的状态下等待审判。”[19](P193)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羁押却成为常规,这对于嫌疑人行使辩护权极为不利。因此我国应建立类似于国外的保释制度,把特定条件下的保释规定为嫌疑人的权利和审查法官的义务,从而扩大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同时,我国也可以立足于司法现实,借鉴国外的作法,建立“人身保护令”和“逮捕与羁押相分离”的制度,以进一步保障侦查程序中嫌疑人的权利,强化其诉讼主体地位。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对重塑我国侦查构造所提出的一些构想,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制度背后的价值理念可能长期存在并牵制着新的制度的实施。因此,改革中国侦查构造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变更这种与不科学的侦查构造密切相连的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并通过一系列完善措施的实施,才能形成合理的侦查构造。 参考文献: [1] 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 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3] 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 陈瑞华.刑事侦查构造之比较研究[J].政法论坛,1999,5 [5] 陈岚.侦查程序结构论[J].法学评论,1999,6 [6] 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7] 屈广清,黄士元.论侦查的诉讼特性[J].江海学刊,2002,2 [8] (日)团藤重光.新刑事诉讼法纲要(改订版)[A].创文社,1984 [9] (日)石川才显.侦查中检察的机能[J].研修法学第311号(昭和49年) [10] 宋英辉,张建港.刑事程序中警检关系模式之探讨[J].政法论坛,1998,2 [11] 周欣.中外刑事侦查概论[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2] 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3] 左卫民.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1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A].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5] 孙长永.侦查程序与人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16] 周伟.中国大陆与台港澳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7] 韩阳.侦查程序:权力重构与监督[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3 [18] 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9] 陈光中.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中国刑事法制[Z].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Probeintofundamentalissuesofinvestigationstructure ZhengMingxun (Chinauniversityofpoliticsandlaw,Beijing,100088) Abstract:Thisthesisprobesdeeplyintothebasicdefinitionofinvestigationstructureandresearchcomparativelyontwobasictypesofinvestigationstructure,namelyinquisitorialandadversarial.Atthesametime,thisthesisalsorethinksthecharacteristicsandshortcomingsofChineseinvestigationstructure,thusprovidesapropositiontoreconstructourinvestigationstructure. Keywords:proceedingstructure,investigationstructure,propositiontoreconstruct. (*本文的写作得到中国政法大学王传道教授和西南政法大学高一飞博士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谢忱。 **作者简介:(1979-),男,河南开封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2002级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和证据制度。) (原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转自: 声 明: 本论文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来信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