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
   社会福利制度之基础理念及结构      ★★★ 【字体: 】  
社会福利制度之基础理念及结构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4 19:37:52   点击数:[]    



  (二)社会补偿

  社会补偿的基础理念可回溯到「共同体责任」的思想上。亦即,当为了促进公共福祉而有个人蒙受特别的损害时,共同体应予以适当地补偿。社会补偿的给付则是由个别法律逐一规定,其着例为:战争牺牲补偿、重大人身暴力犯罪牺牲者补偿、预防注射损害补偿以及服役损害补偿等。社会补偿的财政支持方式乃是由税收支出。

  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所谓的「非真正意外保险」的给付类型。如前所述,基于保费缴交所取得之保险保障乃是属于第一种分类类型(具有先行给付原因的社会给付),惟在社会补偿的领域中则有一种特殊的给付类型:请求权人虽不具保险关系,也未缴保费,但其所受损害仍可请领意外保险给付。例如:意外现场中基于道义进行救助所受损失(如车祸现场救人)、因履行公益之无给职务而受损失,以及学童、学生乘坐校车所遭受之交通意外损失等。这些给付的原因明显是基于共同体责任的考量,而非基于先行给付,因此其虽然是透过社会保险机构为给付,惟其权利性质的界定以及财政来源都取决于社会补偿的原则(意外保险人基于此原因之额外支出完全由国库负担)。

  笔者所要藉此例强调的则是:在前曾提及德国社会给付的体系性分类乃是一种实质的区分基准,各种给付类型均有其特定的给付依据及财务支付原则,并非所有在社会保险机构下所支出的给付都属于第一类型,此一误解务必避免。而也只有正确地掌握此类型理念,才能了解为何在德国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讨论上,所谓「外来给付」(Fremdleistung) 乃是重要课题之一。

  (三)社会救助以及其它社会性奖掖、促进措施

  这种社会福利措施乃是国家单方面基于社会性考量所设置的给付,所需财源全数由税收支出。其根本理念植基于社会平衡与社会连带性思想,给付的种类、范围委由立法裁量决定,在此立法者的社会政策衡量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可想象的是,此给付系统所包含的给付形态、种类也必然十分庞杂,难以作出一体系性的整理。惟其中「社会救助」这种给付类型,具较清晰的轮廓与给付理念,同时也是各福利国家所共有的最广泛、最原始的一种给付类型,因此本人拟首先对之加以说明。

  1.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所指向的乃是保障人民生活的最低物质基准。因为个人的尊严、自由发展等基本权利都必须以人的继续生存为前提,个人若无法维续其生存,一切国家所提供的自由、安全保障都失去意义,因此,保障人民的最低生存基准,乃是国家无可回避的任务;而此国家任务的具体化即是提供社会救助。

  所有德国境内居民均为社会救助的给付权利人,因为社会救助乃是基于「人性尊严」的保障出发,因此国家不得在此为选择性的给付。其次,社会救助世一种备位性给付,对于自身生存的维续,个人负有第一优位责任,国家的救助给付目的是在于协助个人渡过急难时期、回到能够自助的状态,并非永久承担供养人民的责任。因此,社会救助的请领必须满足特定的「救助必要性」基准(典型:收入欠缺),而扶养义务人或其它的社会保障类型都必须优先给付,社会救助只承担最后的一道防线。

  2.其它社会性奖掖、促进措施

  如前所述,在此给付领域有无法穷尽的给付样太,不易作一概观式的说明。这种福利措施的创设主要系诸国家的社会政策的考量,在给付对象、方法、范围的选择上,立法者有相当大的裁量空间,这是与社会救助截然不同的一点。其不同于经济性奖掖、促进措施的特征在于其目标设定上:社会性奖掖、促进措施乃指向于社会弱势的平衡及机会平等的促进。

  重要的给付类型有:劳动促进措施(劳动市场规制、增加就业机会、职业教育等)、教育促进措施、家庭促进措施(子女养育津贴、扶养补偿津贴等)、房屋津贴以及残障津贴等。

  伍、结语—检讨与借镜

  由以上分析可见,德国社会福利制度具有相当明确的分类基准以及与其相连结的制度建构原则。这一套可理解、可掌握的社会福利制度也相当程度地提高了人民对其的接受与信赖。德国「社会国」目前的主要困境是在于财政基础的规划上,人口结构老化、医疗费用高涨、高失业率、欧体之负债限制都使得此困境急速加剧。为此问题的解决无法只在财政领域寻求,而是涉及「社会国重构」的重大工程,从而需要高度的社会共识来进行改革。而在探索共识的过程中,寻求人民对变革的理解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明确的体系建构在此也提供了相当的助益。

  我国社会福利法治的建构还在发展中的阶段,在制度形成时,时常基于选举因素或「便宜性」的考量,作出只着眼于短期损益关系的政策决定,惟这种决策模式导致之人民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不信赖与不接受,其损害是无法估计的。一套社会福利制度的运行,需要社会成员的认同与连带感觉,当人民缺乏参与感,对所属的风险共同体欠缺连带感时,滥领给付则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后果,整套社会福利制度也将无法继续维持。依笔者浅见,台湾未来的社会福利模式,由于尚无历史的包袱,可有相当宽广的选择空间,惟无论选择哪一种模式,制度理念的容易理解性与清晰性是为换取民众认同的重要指针。德国社会福利法制在基础理念与制度建构上具有体系分明的优点,个别给付的内容是否适用于我国尚待后续讨论,但要是能藉由此分类框架的提出,建立一法制分析比较讨论的立足点,进而为更深一部讨论作准备,本文写作的目标也就达成。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20blog.cn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论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之关系

  • 下一篇文章:基本权利在当代宪制国家中的重要性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社会福利制度之基础理念及结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社会福利制度之基础理念及结构”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欧洲人权法院判例法中的表达自由
  • ››论发展中国家的司法改革——一种国...
  • ››公民政治权利的要素与结构
  •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诉讼制度探...
  • ››财产权与宪法之关系的比较研究
  • ››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
  • ››保障人权与维护国家安全并行不悖
  • ››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
  • ››全球化与中国立法发展
  • ››宪法诉讼——一个批判分析
  • ››社会福利制度之基础理念及结构
  •   文章-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更多评论...]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20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