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管理论文基本理论
   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      ★★★ 【字体: 】  
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10:10:46   点击数:[]    

建模的,可以进入数学王国。但是它所要求于人们的条件极苛刻,在当时(也包括现时)条件下,人们不可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建立和控制(管理)它。这门大学问我们现在还研究不起,只有待以后条件成熟时再把这一伟大试验重新提到日程上来。

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客观存在的依据,那个依据的被揭示和被批判,就是对一个自然系统的科学研究。而当人们要建立一个意义完整的新系统时(当然建立的系统都很小,很简单,如一个企业、一条流水线、一套软件系统等),都应当预先展示其客观性(即科学性),客观性存在,才有可能建立关于它的理论和现实中的这个系统工程。没有这个科学研究的前期铺垫,或只凭不十分严谨的想象,系统就是建立,也会造成系统的被异化或迅速消亡。我们管理不好计划经济这个硕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们现在还远不具备建立和管理这个伟大工程的科学理论和相应的物质基础。

虽然管理原理被人们认识和总结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在历史上,当人们并未有现今社会那么多“禁忌①”的时候,有序或无序的斗争,或者市场化非市场化的竞争,会使得不同的组织系统在碰撞中分出优劣,从而不断选择出来在当时条件下最贴近(或说符合)管理原理的那个系统来。氏族组织之间的斗争,民族间的冲突,国家之间的战争,企业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检验和取舍人们的科学管理的理念,违反管理原理的人群组织在这些碰撞中失败,不容你温情脉脉地永远沉溺于旧时的组织氛围里,传统如果不随社会的变迁而时时变革,推出新的管理模式,重组出新的组织系统,不管它多有文化性和有多大的艺术魅力,都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遗迹。

我认为,人们如果不去主动地探索管理原理,依现在人类已经上道的探索精神和选择方式,也能慢慢地从实践中摸索出来。但是科学的生活方式给我们当代人类以这样一种机遇:人们可以依据某种智慧,先由少数专门探讨“规律”的人摸索出主动出击的方案来,减少或者避免用残酷斗争和竞争的方式和较长时间的投入才能换来的经验性的系统知识。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社会意义。

我们进行管理科学的研究的意义也正在此。

二、管理过程(Managing)是一种职能,我们应当以对待技能或艺术的态度对待之

把管理过程当成科学是不可行的,更确切地讲是行不通的。再过多少年我们也无法给“管理过程”列出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根本上讲它在客观上并没有体系,如果有人硬要为它建立体系,显然像是给上帝建立体格档案。两卷本的鲁缅采夫《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苏联在全盛时间的经济教材,它就是力图给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济管理过程建立体系,其结果,只是将苏联当时的国家经济管理的部门组成结构予以解说,并没有任何科学成分在其中。苏联的经济管理体系既不是经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方式后形成的自然系统,也不是经过对大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以后,依据科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人工系统,因此,尽管人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系统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但这个“成就”与管理过程的理论毫不相关,而是系统外部的某些决策的力量在推动在运作。鲁缅采夫《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是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科学理论,又不是以人工系统为对象的管理过程操作方法(即技能培训教材),因此,它既不具备任何科学性(它没有揭示出任何事物的客观性),也不具备操作性(它没有教给学习者任何管理技能)。

说Managing是职能,不如说它更是一种技能,一种艺术。

在人们接受Managing培训时,只能传授方法。本质上它与驾驶(汽车、飞机)的技能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参与“驾驶”的人是相互配合的一群人,而且面对的不只是仪表和显示器,还有多种系统要素:人、信息和各种资源。

如果说管理好这个系统内只需要有资源配置和信息处理技能的,那么在某些时候这个管理还好像是一个类似自然系统的“人——机”对话的系统工程,但是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几乎都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进行选择决断来完成,因此,Managing更体现为“人——人”之间的反复信息反馈过程和充满经济考虑的抉择、决策以及核算等行为。因此管理工作更体现为管理者是在支配(若干个)他人来完成自己的意图。

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种门类的“系统”,Managing的“理论体系”无法成形,只能提供出各种类型的Managing的成功或失败的先例,起到示范的作用。而且这个示范并没有“标准答案”相伴随,学习者只参考其方法和思路,“见识”(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习”)多了,由自己琢磨出道道来。这就是方兴未艾的MBA教学方式。

这种案例学习,展示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某种规律,也就是说人们不是在学科学,而是在领会和揣摩“一种悟性”。这种教学法就与艺术领域的教学法相似了。学习者只从教授者那里获得“笔法”和“感觉”;在学习后所面对的要对其进行管理的系统,只是自己进行再创造的一种环境或条件,模仿和照搬是没有价值的。这是管理者最感困惑和最能体味出其无穷魅力的。

管理者实施管理时绝大部分时间已不用“复习”管理原理(即管理科学的那部分知识)了,而要对他所管理的人进行了解、选择、使用、激励、培养、任用、罢免……这构成所有的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的大部分内容。这些技能无法上升为理论,也就是它们显示不出是一种什么“管理科学”的本质。

相反,管理者做好这个内容的工作,更多地需掌握各种人文知识,需要培育自己的涵养,培养自己与别人的合作习惯,几乎一切与文化有关的知识都会对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

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的被管理者,管理者要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对方的工作热情,这更体现为一种艺术才能。而对全体被管理者进行共性分析,创造出一种氛围,激励和培养出一种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则更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高层次的管理方式,这就是创建企业文化的工作。这种“本事”则更不是可以以传授科学知识的方式来培养的。因此,这部分“管理”——Managing,只能是一种职能或技能,根本不能以对待科学的方式来对待,而以对待艺术的方式来对待倒可以结出最佳的效果来。

打一个比方,学习艺术与学习物理就必须用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方法,而同是“管理”,对待管理原理(科学)和对待管理过程(Managing)也不应当用同一种态度来对待,哪怕那种态度叫科学的态度。

用科学态度对待客观存在的事物无疑是恰当的,这里所说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当然包括自然系统;但是用科学态度来对待一个人工系统,则要仔细分析一下了。人工系统,尤其是人工社会系统,比如一个企业,一个社区乃至一个社会,其存在机理往往是文化在起内在作用。一个管理者用对待自在物那样干涉那个系统的存在和变革方式,哪怕他出于良好的意愿,应用“科学”的手段,也会引出不好的效果来。十七世纪以来的西方文明向东方和美洲强力推行的“文明开化”运动(即殖民化进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丁文江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以科学为手段改造中国社会的努力(被称为“科学主义”)都违反了某种人类最高等级的伦理原则,故都已被历史所否定。现在提起中国的地质科学,人们马上就想起李四光,其实依笔者个人之见,丁文江先生在中国地质科学建设方面,贡献绝对大于李四光,但是依爱划线看人的中国传统,就因为他头上戴着一顶“孙传芳豢养的政客”这顶帽子,就把他在地质科学上的贡献也一概抹杀了。好像新中国接手的那么丰富的地质资料和组织良好的地质学研究队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财富一样。其实与那些成就最有关的一个人就是丁文江。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不顾病魔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寻租理论述评及对中国的启示

  • 下一篇文章:管理的需要是内部控制发展的内在动因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 ››中和论
  • ››管理层收购(MBO)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准备
  • ››强强并购:中国企业并购新趋势
  • ››硬币的另一面:管理注意!
  • ››松下幸之助的培训之道
  •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创新
  • ››构建符合萨班斯法案的IT内部控制体...
  • ››后萨班斯时代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趋...
  • ››管理学的属性与学科定位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