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稳定不变这一假设已不复存在,因此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最后得出的报表可能没有任何的经济含义。而现时成本计量模式此时却正好发挥了其主要优点:随着通胀而不断改变资产的价格,这样,期末的报表就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在实际中,西方国家在70年代经历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为了使得期末的会计报表更具现时意义,各国纷纷采取了现时成本计价的方法。例如,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推出了第18号征求意义稿,推荐现时成本会计分阶段进行的方案,并在1980年正式公布16号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现时成本会计》。但随着80年代通胀的进一步下降,1988年又撤消了这一公告。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具体采用何种资产计量方式,与其会计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准则制定机构应当在详尽分析该国的会计环境后,再做出相应的决定。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度热衷于在西方越来越受重视的现时成本会计,但是通观我国的会计环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还不完备;证券市场虽然存在,但远不如西方数百年的证券市场完善;政府还是报表的主要使用者,而且要时时监督企业的受托经营责任;再加上广大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等,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现时成本计价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就得不到保证。因此我国的会汁准则,再次以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目标。如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已经明确地放弃了现时成本计价的概念,相关的非现金资产都是以债务的账面价值或者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标准,充分体现了历史成本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巨大的转变,不能不说是正确而且适合我国的国情的。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