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会计审计会计理论
   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      ★★★ 【字体: 】  
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10:37:17   点击数:[]    

对应,公众公司为何要放弃对自身会计信息产权的保护,选择公开的方式传递信息,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成本(如向竞争者、敌意收购者公开带来的损失等)?这个问题的解释与会计信息的交易成本有关。非公众公司由于投资者较少,达成信息交易私人契约的交易成本相对于信息公开成本更低,因此选择非公开的信息交易形式。公众公司的投资品(股票、债券)往往经过标准化,在特定的市场中交易,投资者众多,流动性极大,如果仍然采用私人契约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产品,则交易成本将会大得使交易变得毫无意义。公众公司采取公开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虽然增加了信息公开成本,但节约了高昂的投资交易成本,使投资品的交易变得可行。因此对公众公司而言,公开会计信息是有效的。在当前较为成熟的现代投资品交易市场中,会计信息公开的经济有效性甚至转化为了体现公众意志的法律,用国家强制力来固化与保障这一制度安排。

  (二)有质量问题的会计信息产品

  以上的分析都假定会计信息不存在质量的问题,下文的分析将放宽这一假设。实际上,在以市场方式配置会计信息资源时,由于会计信息产品的特殊性,为解决企业投资品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会计又碰上了自身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首先,会计信息产品是一种相当专业性的商品,不具备专业技术的一般消费者难以判断其质量;其次,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在技术上也难以检验。因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多种,包括规则性失真、违规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吴联生,2003),其中规则性失真与行为性失真分别与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缺陷和人类的有限性有关,因此是难以逾越的。此外,根据投资的后果来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具有局限性,因为投资结果还受其他因素如经济环境、投资者能力等的影响,任何对投资结果的检验都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其他影响因素的联合检验。

  可见,关于会计信息产品质量的信息,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带来欺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导致不完全市场,使某些投资交易难以达成,这种由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市场失灵称为信息失灵。一般而言,解决信息失灵的途径有:一是仍在市场机制的框架内,用信息经济学提供的方法如信号分离模型来解决,如第三方审计;二是由政府介入管制,通过强制遵守一定的信息质量准则(如会计准则),为市场配置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运作创造条件。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观不能成立,会计信息产品在特定的消费群中(各种投资者)仍然是私人物品,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仍由竞争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引导。当前之所以流行公共物品观主要是它便于解释会计管制。但实际上,针对公共物品的政府管制与针对信息失灵的政府管制不同,前者作为市场配置机制的替代而出现,或者通过政策法令使商品的外部性内部化,或者由政府代为生产;后者则通过维护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如强制性地保证会计产品质量的最低要求)来促进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就目前管制的而言,强制披露、强制审计和公共会计准则并无法使会计信息消费中所谓的外部性内部化,也非由政府在代替生产,而更类似一种作为公共契约的质量标准或安全标准,以保护消费者使用上合格的、能有效地辅助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产品。这是国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一部分,同针对其他私人商品质量上的造假管制(如真实广告法)没有本质的区别,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竞争中,保护弱势消费者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布朗、杰克逊。1990.公共部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42~64

  [2]陈汉文等。2001.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54~57

  [3]赫什莱佛、赖利。1995.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刘广灵,李绍荣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黄世忠、杜兴强、张胜芳。2002.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会计研究,12:3~11

  [5]蒋尧明、王庆芳。2002.论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财经研究,3:68~73

  [6]蒋尧明、罗新华。2003.有效需求主体的缺失与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研究,8:3~7

  [7]吕晓梅。2003.会计信息披露管制的经济分析,当代财经,9:113~115

  [8]曼昆。2001.经济学原理。梁小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32~236

  [9]吴联生。2003.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会计研究,1:25~30

  [10]吴水彭。2000.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阎达五、支晓强。2003.论会计管制。中国农业会计,1:10~13

  [12]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 DeAngelo L E.1981.The Auditor-Client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An Economic Analysis.UMI Research Press.19~20

  [14] 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3,October:305~360

  [15] Scott W R.2000.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2nd ed.Scarborough,Ontario:Prentice Hall Canada Inc,160~161

上一页  [1] [2] [3]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关于对基建会计核算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 下一篇文章:论建立适应高科技企业特点的现行会计体系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管理层激励与会计行为异化
  • ››委托代理机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 ››有关会计分部报告的几个问题
  • ››独立董事制度建立与完善的会计视角...
  • ››会计诚信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 ››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中的几个问题
  • ››股票股利会计政策研究
  •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
  • ››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预防对...
  • ››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 ››论会计信息的商品属性
  • ››论会计信息的商品特征
  • ››论会计信息资源的配置机制
  • ››论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与商业秘密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