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及理财情况。为此,必须在净化报表的前提下,将被分析企业的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如企业的经济环境、产业特征、竞争策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诸方面的分析纳入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面地对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进行解剖和分析,从而对企业的估价和管理决策的制定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可以借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信用能力指数概念的思路,选定一些反映国际企业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然后用线性关系将其结合起来,建立数量模型,再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权数),然后通过其与各国各行业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总体指标的累计综合得分,从而对过际企业的综合财务情况作出相对客观的量化评价。 然而这一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指标的选择、标准值的合理程度以及权数的确定等,其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就指标选择而言,财务比率有很多,哪些比率与投资决策更相关?哪些比率与跨国公司内部管理更相关?怎样的比率与怎样的决策更相关?坦率地说,到现在都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人们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和负债比率对评估企业偿债能力非常有用,但美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在评价企业偿债能力和预测财务失败中,最好的比率却是现金流量/负债总数和净利润/总资产。因此,分析人员必须以实际资料为依据,进一步研究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与某一特定管理决策的相关性问题。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