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管理论文人力资源

上一页  [1] [2] [3] [4] 


Tags:


   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      ★★★ 【字体: 】  
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11:53:22   点击数:[]    

价值或者源于购并企业人力资源的内在潜能。然不论是哪种原因,起关键作用的应是购并企业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其包含企业家在内的高层管理人员。当购并完成时,受购企业的员工常被大量裁减或更换往往就是为了顺利实现上述超额效用。
 
  五、商誉摊销——人力资本超额效用的消耗
 
  不论企业的自创商誉还是外购商誉,都是由于其现有的人力资本具有超额效用才存在,并因企业与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劳动力间的契约而得以延续,但其延续时间不会太长。从前文Penman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此期限一般为五年左右。因此,企业现有的商誉应予以摊销,其摊销期限亦不妨取为五年。当然此期限可能随行业及其人力资本的流动性不同而可有不同的表现。
  有人认为,企业的商誉可能得以长期保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还会不断增加,因此主张对商誉不予摊销,而让其一直保留在账面上。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前所述,企业目前的商誉一般不会长期发挥效用。而且,若商誉果能得以长期保持,应是后期对人力资本效用的保持或有效开发和利用所致,不应将其与目前的商誉不加区分。
  关于摊销方法的选择,由于现存商誉的效用呈递减趋势,因而应采取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类似的方法加以摊销,使其摊销额前期多而后期少。然而,如果每期都有新的商誉形成,在此新增额呈均衡状态且又作为自创商誉加以确认时,各期总的摊销额亦当保持均衡,故可就账户总额用直线法予以摊销。
 
  六、负商誉本质——人力资本超额效用为负
 
  既然商誉表现为企业净资产报酬率高于或低于市场平均值,必然各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其商誉为正或为负,且其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如果其值为正的企业称为拥有正商誉,值为负的企业则可称为拥有负商誉。正如正商誉是因企业人力资本存在超额效用一样,负商誉则缘于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之差低于市场平均值(广义上不妨亦称为存在超额效用,其值为负)。这种人力资本的(全部)使用成本既包括向劳动力支付的报酬,也包括使用本企业人力资本所造成的诸如效率低下、产品积压、浪费严重、丧失机会等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
  既然商誉为负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决定因素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效用与其使用成本的关系,改变其人力资本的占有和使用状况就成为使商誉不断增加的主要手段。降低向劳动力支付的报酬以达到部分降低人力资本使用成本的目的或调整、开发现有人力资源以增加人力资本的效用均有一定的有效性。当然,企业的商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所处行业的整体商誉的制约,这种制约表现为其行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稀缺程度降低或升高,从而其人力资本的效用也随之降低或升高,企业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当所有企业尝试各种途径以增加其商誉时,社会的生产率将随之提高,不过,此时仍有约一半企业其商誉为负。
  结论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术的所有者,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及其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是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而言,人力资本的超额效用是其商誉的真正来源,这种超额效用缘于其对人力资本、特别是对“企业家”的垄断。当资本与劳动之间达成一种不完备的契约时,即可使商誉得以产生。对商誉加以确认和计量可以促使企业重视对其人力资本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所有企业积极改善其商誉的努力将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但仍将有一半左右的企业其商誉为负。当然,从实际来看,本文所涉及的关于商誉计量的变量的可得性与及时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人力资源会计所需解决的,然而对它的进一步讨论已超出本文的范围。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 陈毓圭译.论改进企业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 程保平.斯密“经济人”假定思路及其给予我们的启示.经济评论,1998;4
  3 邓宏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经济评论,1998;6
  4 丁为民,企业契约的实质和经济意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说明.经济学家,1998;1
  5 司胜华.财务报告与分片揭示研究.(博士论文,98’)
  6 谭力文.马歇尔经济学中的企业家理论.经济评论,1998;4
  7 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 田本国,姜启渭.价值概念——费用和效用关系的重新研究.经济评论,1998;4
  9 王建民,周浜.资本中的人力资本.财经问题研究,1999;3
  10 王玉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产权的思想.经济评论,1998;4
  11 张鸣,王明虎.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会计研究,1998;4
  英文部分:
  1 Coopers & Lybrand.Account Standards.1995
  2 Eldon S.Hendrikson.Accounting Theory.Richard D.Irwin,Inc,Fifth Edition,1992
  3 Gerald I.White,Ashwinpaul C.Sondhi & Dov Fried.The Analysis and Use of Financial Statement. John Wiley & Sons,Inc,Secand Edition,1997
  4 Kieso & Weygandt.Intermediate Accounting.John Wiley & Sons,Inc.Eighth Edition. 1995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美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乡镇企业的启示

  • 下一篇文章:职务分析—过程与方法初探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人力资本与企业商誉的经济实质”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问题分析及...
  • ››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
  • ››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 ››试论转型时期企业对“人财”的需求...
  • ››探讨民营企业摆脱困境的对策
  • ››职务分析—过程与方法初探
  • ››人力资源利用初探
  • ››有关人才退出机制的研究
  • ››探讨如何促进人才租赁业良性发展
  • ››分析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 ››人力资本产权化对公司财务的创新要...
  • ››人力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
  • ››人力资本效能的彰显:激励与约束
  • ››人力资本范畴分析
  • ››人力资本及其产权
  • ››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与劳动者权益的...
  • ››人力资本、股票期权与企业剩余索取...
  • ››人力资本保值增值新论
  •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 ››人力资本产权界定及其价值实现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