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设施;为企业引进人才、职业教育等给予政策支持等。
记者:不少地方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名,大上工业园区和相关项目,盲目性相当大,应如何认识这些现象,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刘世锦:过去一些年中国经济发展“强政府”的特征显著,在一些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看起来也相当成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领域技术比较成熟,有直接的先行者可以模仿学习,不确定性较小,政府直接参与和投资,可以有一定优势。而当经济逐步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以后,这样的优势削弱或消失了,因而需要有一个从“直接参与者”到“环境创造者”的转换。这主要还不是一个通常说的较多的政府管或不管、管多管少的问题,而管的逻辑和方式转变的问题,而且需要与过去显著不同的能力。
近一个时期,有的地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名,在相关行业关键技术尚未过关、产业化和市场化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搞工业园区,上新项目,短期看投资和GDP上去了,但中长期的风险不能低估。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务之急是在理解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把政府的位置摆正。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既是压力,也为政府职能转换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其实,更重要的政府在对产业发展的理解和职能转换上的竞争。如果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走在前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