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管理论文 → 财务管理 |
|
|||||
壳公司的财务特征及其被并购的可预测性分析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17:33:15 点击数:[] ![]() |
|||||
│ 1.9022784 │ 0.4527375 │ 4.2017250│ 其余的变量经检验之后,都不显著,故舍去。从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不显著的解释变量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X1)、净资产收益率(X2)、价值低估程度(托宾Q的值)(X3)和资产负债率(X7)。相对于显著的变量而言,我们发现,所有显著的变量都是试图买壳的非上市公司考虑最多的、最直接的因素;而不显著的四项解释变量,则都是在解释一般的企业兼并收购时所用到的。由此看来,在我国发生的、以取得融资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壳资源收购的交易中,这些因素并不是必需的壳公司的特征。比如,追求并购的整合效应和追求资产升值的财务效应在买壳行为中都是不重要的,并且,即使壳公司负债累累,相对于获得壳资源这一目的而言,急于取得壳资源的非上市公司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包容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上的收购行为还是以收购壳资源为主要目标的相对单一和目标明确的行为。 2、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 根据模型估计得到的参数,我们随机从沪深两市抽取了150家公司(包括20家被买壳的上市公司)计算其y值,进行模型检验。有12家公司的y值大于0,模型判断为壳公司(发生收购),实际上其中有7家发生了收购。另外138家的y值小于0,模型判断不发生收购,实际上有13家发生了收购。因此,模型犯第一类错误(弃真)的概率为65%,犯第二类错误(取伪)的概率为3.84%. 同以前类似的研究相比较,本模型的预测能力显然有较大的提高。由于模型的取伪概率较小,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模型的弃真率仍然较大,说明单纯依靠公开的财务信息,还不能完全解释买壳上市行为的发生。因此,模型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相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释。 参考文献 1、赵勇,朱武祥:《上市公司兼并收购的可预测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2、张红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及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 3、邵建云:《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实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 4、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1999中国上市公司基本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胡继之、王文立:“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研究”,《证券时报》,1997年12月15、17日。 6、Jensen, M.J.and R.S.Ruback,“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The Scientific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 1983. 7、Simkowitz, M. and R.J.Monroe,“A Discriminant Analysis Function for Conglomerate Targets”,Southen Journalof business 12, 1971.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