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较快,而中部次之,东部较慢。1984年时,北部旅游面积密度为1,659.74人次/km2,南部旅游面积密度为1,178.45人次/km2,而中部和东部分别只为454.98人次/km2和241.95人次/km2[15]。到1991年,统计资料表明,在46家国际观光旅馆、48家一般观光旅馆以及19,780间客房中,台北市就分别占了26家、25家和13,073间客房,整个东部只有3家国际观光旅馆和2家一般观光旅馆,在1,373家各类旅行社中,台北市就占了716家,超过总数的一半。一般来说,国际游客的60--70%是集中在北部旅游区。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南部和东部旅游业有望和北部缩小差距。
5.岛外--岛内--岛外发展模式的二元经济特征。七十年代前,台湾旅游业基本上处于国际旅游接待业(岛外)阶段。1956年和1970年,国际旅游接待人数和创汇分别为14,974人次、47,245人次和93.6万美元、817万美元。而由于居民收入还比较低,台湾社会还处于高度封闭状态。农业社会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还根深蒂固、旅游业本身供给能力有限等一系列原因,岛内旅游业还处在萌芽发展阶段。1970年,主要风景区游客不过560余万。进入七十年代后,在国际旅游接待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居民收入的较大幅度提高、台湾社会的渐趋开放、传统消费观念的变更以及旅游业供给能力的增强,岛内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台湾旅游业逐渐进入岛外--岛内阶段。1975年,岛内主要风景区游客达到2,357万人,到1985年增加到2,614万,1987年增加到3,368万。目前,岛内旅游人数大致在3,000--4,000万之间。到1979年,台湾当局开始有条件开放居民出岛观光旅游,台湾旅行业开始了国际旅游接待业、岛内旅游业和出岛旅游业三者并行阶段旅游业的岛外--岛内--岛外发展模式最终形成。而1987年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1990年当局原则同意民众可以观光名义赴大陆探亲旅游时则赋予该发展模式的更加完整的意义。
相较台湾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言,旅游业的二元结构特征始终非常明显。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即国际旅游业远较岛内旅游业发展的快,国际旅游业中出岛旅游业远较国际旅游接待业发展得快。就第一层次而言,1975—1985年间,主要风景区游客只增加了250万人。八十年代末期,岛内旅游人次更趋减少;经营岛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和饭店业奇缺,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扶持,如经营岛内旅游业务的饭店业在整个八十年代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总之,和蓬勃发展的国际旅游业相比,岛内旅游业落后了许多。就第二层次而言,1979--1992年间,人岛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加了1.4倍和2.5倍,而出岛旅游人数和出岛的旅游的支出则分别增加了9倍和12倍,分别达到421万人次和72.8亿美元,致使出岛旅游支出冲击正常的国际收支,引起台当局的高度重视,这表明国际旅游待业和出岛旅游业间也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
注释: [1]台湾《中央日报》1994年9月14日。 [2]台湾《经济日报》1993年9月3日。 [3]台湾《自立晚报》1984年3月14日。 [4]台湾《经济日报》1994年1月10日。 [5]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1月4日。 [6]台湾《中央日报》1995年1月2日。 [7]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台湾中华文化大学等编印,1984年版,第3,777页。 [8]台湾《自立晚报》1979年1月3日。 [9]台湾《自立晚报》1978年10月11日。 [10]台湾《中央时报》1994年2月9日。 [11]台湾《经济时报》1990年5月18日。 [12]李家泉主编《台湾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出版,第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