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管理论文旅游管理

上一页  [1] [2] [3] 


Tags:


   旅游美育导论      ★★★ 【字体: 】  
旅游美育导论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5 18:06:29   点击数:[]    

审美主体情感记忆的有机结合,因此,审美体验的情感色彩必然是:审美联想比审美感知更为浓郁;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客体——旅游景观的真实体距离更远。时间、空间的距离增大,美育效果更佳。例如我们游览著名景观路南石林,石峰中最负盛名的是阿诗玛石峰,石峰的命名是因阿诗玛的故事,其本身便是一种审美联想。在审美感知阶段,游人倾倒于石峰的自然美。在审美联想阶段,游人眼中的阿诗玛石峰已不再是又冷又硬的无生命的石头,而是将这一自然物“人化”了。游人会觉得此峰酷似硕长苗条、风姿婉约、楚楚动人的少女,这少女便是阿诗玛——民间故事中的阿诗玛、电影《阿诗玛》中的女主角。如此这般,峰石群也幻化成一群群内美外美合一的少女——阿诗玛的姐妹们。这将更令游人回味、咀嚼、遐想。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诗品》)正是旅游审美联想。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是一种旅游审美联想。发现远山如卧佛、从而进行审美,是旅游审美联想。钟子期依伯牙琴声,联想到“魏魏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江河”,因而由衷赞道:“美哉!”这种审美通感,也是审美联想。又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面对大海,引起审美联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以,诗中的“洪波涌起”,既是眼前大海之洪波,也可以说是诗人此刻心中陡然涌起的洪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的正是这种美育原理:“大海给我们以无际与渺茫的无限观念,而在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时,人类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此可见,旅游审美联想所起的美育作用,较之旅游审美感知,是更进一步的。
旅游审美想象是比旅游审美联想更为主动的心理活力。旅游审美体验进入审美想象阶段时,旅游主体不再仅仅是凭生活经验、情感记忆,而是进行一种崭新的创造。莱辛曾指出:“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拉奥孔》)莱辛说的是艺术作品,我们说的是旅游景观。在以寻取美为目的旅游者眼中,完全可以将旅游客体视作一件件艺术作品;因此,其审美原理、美育原理是相通的。中国传统审美理论一再强调惟作“妙想”才有“迁得”。“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冬日游吴松,分明见山雨欲来,却妙想是山峰在商量作雨。在这位旅游审美高手面前,山,活了;山,人化了。这样的山,当然也就更美。中国传统旅游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是:风景之美与民族精神之美融合。日本著名画家、作家东山魁夷旅游中国后,所论颇具慧眼:“谈论中国风景之美,同时也是谈论中国民族精神之美。”(《中国风景之美》)我们常说的对旅游景观的内美、象征美的把悟,正是审美想象力所至。
旅游审美感知、旅游审美联想、旅游审美想象三者是递进的,然而又非截然划分的,而是一体的,融合贯通的。
今日中国,旅游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全民性的行为。所以,旅游美育的意义绝不可等闲视之。近而言之,旅游美育对纯正、净化今日社会风气有积极意义;对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如导游员),提高中国旅游业服务水平,从而增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增加旅游创汇有积极意义。远而言之,旅游美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巨大功能。从广义教育来看,旅游美育是一种全民性的、广义的教育。中国自古即有“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的名训。从狭义教育来看,旅游美育正是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重要一环,是造就一代代健康完美的新人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难想象一个足不出户的人会有大成就。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自然,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教育影响,对于教师的影响来说,是很难和它竞争的。”乌申斯基侧重自然美美育;实则,不论自然美抑人文美,旅游的美育作用都是积极、巨大的。一个国内旅游人次一年达4亿(1993年为4.1亿人次;1994年可达4.5亿人次)的国度,其国内游客中在校生所占比例当以亿计。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无量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均可作狭义教育对象的美育课堂。旅游美育之意义,实应引起教育界、旅游界与全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旅游美育对社会的意义既如此重大,那么,发挥旅游的美育功能,并予不断强化,正是中国旅游事业的使命之一。这样的旅游事业,才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惠益千秋的事业。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对得起祖先无愧于后人保护好国之瑰宝——风景名胜

  • 下一篇文章:澳门旅游业的特点及发展前景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旅游美育导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旅游美育导论”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论广西民俗旅游的开发
  • ››城市中的色彩初探
  • ››刍议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
  •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 ››关于发展旅游房地产的思考
  • ››我国旅游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弘扬海洋文化 发展旅游经济
  • ››浅谈我国旅游业在WTO时代的竞争策略...
  •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
  • ››浅析河南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 ››旅游美育导论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