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 |
|||
|
|||
按字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
按声母检索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 数字 | 符号 |
|
![]() |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 → 论文中心 → 医学论文 → 牧医论文 |
|
|||||
微生物饲料在我国发展的优势、意义及发展趋势。 | |||||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09:47:24 点击数:[] ![]() |
|||||
于缓解资源危机。随着畜 牧业的发展,家畜生产所需的蛋白质饲料越来越缺乏。微生物的培养一般是在立体的培养罐中进行,可以节约占地面积,而且可以不受季节限制进行生产。例如35个容量250立方米的培养罐,每日可生产周400吨平酵母,一年可生产45,000~60,000吨的优质蛋白质,相当于280~400万平方米土地栽培大豆的生产力。但我国目前酵母年总产量仅1.61万吨,其中饲料酵母仅2100吨。因此,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可以大大缓解我国的饲料蛋白质严重不足的现状。我国北方诸省超载放牧,草场退化严重,南方许多地方也存在着冬季和初春饲料不足的问题,若大力推广青贮饲料,则可解决这一问题。 3 我国发展微生物饲料的优势 3.1 发展微生物饲料,我国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我国能用于生产菌体蛋白的原料十分丰富,仅食品工业废水、废渣利用起来,就可年产饲料酵母和其他饲料产品上百万吨。单酒精、味精及造纸工业废液、皮革脱毛废水等,估计每年总产量达2,245万吨以上,其中大中型企业占总资源的一半,如加以利用能年产饲料酵母10万吨以上。我国每年的纤维素资源约有50亿吨左右。其中农作物秸秆(麦秸、稻草、玉米秸等)就达5亿吨左右,若将秸秆进行微生物处理,则可大大提高动物的消化利用率。如果我们每年将3/5(即3亿吨)农作物秸秆经微生物发酵处理作饲料,就等于增加了8,100万吨燕麦,相当于目前我国每年所用的全部饲料粮。 3.2 微生物饲料在我国有着十分巨大的市场潜力。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人多粮少、能源匮乏等隐患,但这也表明微生物饲料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随着我国高效率、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生产体系逐渐形成,也为微生物饲料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契机。 3.3微生物饲料得到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和企业界的大力推广。在菌种、工艺、设备、加工等方面,人们已研究了一些方法,如包埋、微囊化,制粒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3.4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生物饲料的发展。如防基因工程的发展,将芽孢菌中的芽孢移植到无芽孢的乳酸菌属上,使之变成耐高温的菌种,或者从菌种的组合和筛选方面考虑以芽抱杆菌属替代乳酸菌属,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制粒过程中微生物受到破坏的问题,并可以发挥其多重功效。 4 我国微生物饲料的发展趋势 目前,微生物饲料在我国畜牧业已得到了广泛 应用。随着人们对微生物饲料、畜产品质量重视程度的加强以及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微生物饲料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4.1 对菌种的要求考虑更加全面,今后的微生物饲料,不光要考虑到其增重效果,还要考虑其安全性、长效性、多效性、广泛性、高效性和针对性。如控制臭味,改善和控制氮、磷的环境污染等因素。 4.2 菌种由单一菌株向复合菌株或基因工程菌发展。如有益微生物(EM)即是由光合细菌、放线菌、乳酸菌及发酵型丝状真菌等多种微生物培养而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基因工程菌则向抗逆性强、多功能和生长快等特点发展。 4.3 功能由单一功效向多功效方向发展。微生物饲料不应在功能上单一,而应同时具有如促生长、防治疾病、消除粪便臭味等多重效果。 4.4 使用的对象和方法更加细化。使用对象针对不同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如适用于单胃动物的微生物所用菌株一般为乳酸菌、芽抱杆菌、酵母等,而适于反刍动物的却是真菌酵母。 4.5 在使用方法方面,更倾向于根据菌种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产品,如乳酸菌的产酸能力强,但不耐高温,与一些微量元素等物质易产生拮抗,所以不宜在饲料,特别是颗粒料中添加,但可做成水剂直接饮喂。而芽孢杆菌及粪链球菌等耐受性强,可在饲料中直接添加,方便实用。 5 我国发展微生物饲料的不足与缺陷 5.1 微生物在胃肠道壁的定殖效果不稳定:微生物在胃肠壁上的定殖效果直接影响到微生物饲料的功效,但由于动物肠道物理化学环境及微生物菌群的复杂性,使微生物在胃肠壁上的定殖效果尚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5.2 与抗生素的桔抗问题:由于使用抗生素与微生物的应用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在选择抗生素的种类、使用抗生素的时期以及如何进行组合使用,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5.3 菌种失活问题:微生物在制作中的培养、干燥、分装、保存过程和加工中的高温、机械、制粒等过程都有可能减少微生物的活性。 5.4 作用机理方面: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外,其他微生物在肠道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即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也仍有一些不清楚的方面。 5.5 在制作工艺上:有些微生物饲料的生产是将培养的微生物高速离心后弃去上清液,然后进行粉碎干燥,但由于微生物产生的许多酶及其它营养因子多存留于液体中,因此,上清液的弃去实际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外,为保证活菌更好地在肠道壁内定植而设计的微囊、包埋等技术以及制粒技术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5.6 微生物饲料的效果难以稳定。由于使用微生物饲料的菌种组合、筛选的不同,生产水平,动物种类以及饲料加工、贮存,饲喂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使微生物饲料的应用效果变幅较大,难以获得稳定、一致的成绩。 Tags: |
提供人:佚名 |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
![]() |
5VAR论文频道 |
![]() |
5VAR论文频道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新闻 | ||
|
|
![]() |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