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医学论文心理学

上一页  [1] [2] [3] 


Tags:


   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      ★★★ 【字体: 】  
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09-02-06 11:26:43   点击数:[]    

生活 行为方向的就是一系列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间接追求是经抽象和形象思维建构起来的观念形态的行为目标;如需要、理想、目的、计划、兴趣等。直接控制是人在生活行为中根据即时的情境对自己肢体和感官的控制。间接追求和直接控制各有相对独立的存在。意向的平衡首先是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平衡,间接追求技一定方向组织、支配直接控制;直接控制则具体体现着某种间接追求,意向的失衡则有多种表现。一是间接追求的失衡。把理想当成现实者最常见。如文革前某赵姓知识青年自居为赵教授,并在胸前挂上书有“赵教授”的牌子。二是直接控制失衡,即失去恰当的目标。如一患者从背后受到攻击后,不去攻击身后的攻击者,而是攻击他前面的人。三是直接控制与间接追求的失衡。如二战期间,有的士兵为逃避上战场则希望自己瘫痪。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直接控制的肢体运动不会因个人希望瘫痪的观念而真地瘫痪起来。但对某种癔病患者,在瘫痪的自我暗示作用下,瘫痪的观念导致了直接控制系统真的出现了瘫痪。形成了间接追求越位的间接追求与直接控制的失衡统一等。意向的失衡是多种多样的。
  其五.认识与意向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认识与意向是平衡的统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控制与感知的统一;即在正确感知的指示、监视下进行相应的肢体控制,从而统一为准确的系列动作和恰当的行为。但在心理病态状态下,感知和动作可能失衡。如有病理错觉的人把很远的东西看成很近的东西,便动手去拿;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不准确的动作和有失误的行为。二是间接认识与间接追求的平衡统一;即以正确的间接认识为根据来规划、决策自己的理想、目的、计划,恰当地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但在病理条件下,其间接认识会发生种种错误,如自居为”地球王”、 某某人要迫害我等。以此为据来决策自己的生活行为,使其间接追求背向其生活现实。二者的失衡统一为系列妄想和悖缪行为。
  其六,情感与诱因的失衡。情感是由某种观、感知与心理结构中相应观念相综合形成的情结所诱发的反应与体验统一的心理过程。即时的观感是情感的直接诱因。即时的观念、感知以既有知识结构为据被理解。其价值与既有意向相综合形成某种新观念。这种新观念是诱发情感反映与体验的情结。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诱因(即时的观感)与情感有内在的一致性;如与人意向一致的事物的观感引起肯定的情感,与人意向背离的事物引起否定的情感等,情感与诱因的平衡统一为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情感。在病理状态下,诱因与情感往往失去平衡;肯定的诱因引起否定的情感,否定的诱因引起肯定的情感等。二者的失衡统一为一系列悖缪的情感。
  其七,记忆的失衡,在健康状态下,识记、回忆、认知等记忆环节是平衡统一的。识记时储存下的信息一致,能实现相应的再认。在病理条件下则可能产生识记与回忆、再认的失衡,表现为遗忘症、再认错误、回忆混乱等。识记与回忆、认再的失衡统一为不同的症状。 上面,我们简述了心理失衡的主要情况。心理失衡形成心理不同要素相互关系态势上的混乱,是心理病变的重要规定因素。
  第三,心理病态的另一重要规定因素即混乱统一。混乱统一是相对于心理健康状态的自觉统一而言的。 。自觉与混乱都是从心理的总体格局或心理结构上来说的,平衡统一与失调统一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结构方面的规定因素。自觉统一与混乱统一则是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在心理功能范围内的规定因素。关于自觉统一,上节已述。混乱统一则是一种变态的统一。所谓混乱即人心理和相应行为上的失控、失误、倒退的功能状态。失控即人失去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恰当、合理的控制,形成一系列悖缪的控制或强迫性控制、强迫性观念。失识即对自己心理与行为以及对相应外部对象失去应有的正确的认识,而形成某种偏执的、错误的认识。倒退即不能积极地塑造自己,而在能力上、人格上后退、昏乱即其观念和行为上失去正常秩序,陷入某种无序状态。失控、失识、倒退、混乱的功能统一为一系列特定的心理疾病症状.这些症状与失衡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失衡是心理结构范畴上的混乱;混乱则是心理功能上的失衡。概括地说,心理病变就是混乱失衡统一的心理状态。
  第四,心理病变状态一般是由心理健康状态转化来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心理病变呢?关于发生病变的原因,已在心理病变的定义中指出了心理、社会文 化、生物等几方面。这里首先讨论造成心理病变的心理原因。一般说来、心理疾病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不良的心理追求、偏见、低下的挫折承受力、不良的心理习惯易受暗示性。其一.不良的心理追求是对自己有害的心理追求。如有人过分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关心自己的健康本身是好事,但一过分,便易出现偏差。一遇不适便怀疑得了某种绝症,夸大、自我恫吓、形成相应焦虑、恐惧,并想方法消除之;从而导致某种神经症。再如钟情幻想,但若沉溺于幻想,到幻想中寻求心理满足而逃避现实。则往往成为某种变态人格的契机。其二,偏见是由于意向上的好恶而规定的扭曲对象的偏颇的认识倾向。人们难免有偏见;但导致心理病变的偏见是笃信躬行的偏见。为了证明自己的偏见,往往挖空心思,努力从自己的观念内或现实中寻找、编造根据。久而久之,导致自己的某种心理病变。其三,低下的挫折耐受力使人经不起挫折,形成对诱因的夸大倾向和逃避行为。其四,不良的心理习惯积累着病变的诱因。其五,易受暗示性导致自我扰乱等。这些心理原因不见得会导致心理疾病,但心理病变往往离不开这些心理原因。
  第五,导致心理病变的还有一系列社会文化原因。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是一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利益的承担者。在长短不等的社会生活钟,通过学习劳动、创造吸收社会文化,按照社会文化的要求组织自己的生活,来建立种种社会关系。人社会生活中,既能建立协调的社会关系,也会形成某种对立的失衡的社会关系。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承受来自社会的打击、压力。对来自社会上的打击、压力,个人可能合理地加以统一。但若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当社会压力超过人的承受能力时,也可能产生焦虑、恐俱等反应甚至导致病变。总之.社会关系上的失衡、社会压力的超量,是导致心理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导致心理病变的还有某种生物的原因。众多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于同病律(前者为25----40% ,后者为5一15%)的调查和其他调查都肯定了 信; 心理疾病与遗传大有关系。其中智力落后和精神病与遗传的关系更大。非遗传的先天原因.如妊娠中毒、胎儿营养不良、出生创伤等,对新生儿的大脑脑及感官均有影响.神经系统和感官解剖结构上的缺陷即是心理结构上的病变,也规定了相应心理过程的病变。此外.或作为原因。或作为结果,神经生化物质的比例与代谢的失调,在心理疾病患者身上也都相伴而行。甚至药物、毒品、不良物理环境筹,也会不同程度地危害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病变。
  上面.我们分六个方面论述了心理疾病的混乱失调说。此说与心理健康的自觉平衡统一税互相参照,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济南政法大学 苏富忠
       
                   
       
       


转自: 声 明: 本论文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来信指正。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一种新型综合心理治疗仪─漂浮仪

  • 下一篇文章: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浅谈心理学
  • ››对当前青少年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
  • ››群体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
  • ››变态心理学学科概况
  • ››发展心理学
  • ››普通心理学
  • ››心理生理医学学科概况
  • ››法律心理学
  • ››心理学有哪些基本理论
  • ››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