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中简短有力、象现代广告的口号一样简洁明了的结论(例如,“工人是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22),很容易引起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动大众的共鸣,得到他们的认同;而它壮观的厚度和拗口晦涩的论述,给真正想研究它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只有象研究自然科学一样,结合对实际经济活动的深入观察和理解,坚持独立和客观的立场,逐字逐句地推敲分析,才能在马克思的文字丛林中理出一点头绪来。
1997年8月于上海
参考文献:
1, 傅军胜:“全国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第35页
2, 钟粟:“经济学家面临选择”,《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第26页
3, 引自《经济研究资料》1997年第1期,第54页,全国总工会工运研究会1996年年会介绍。原载于《改革内参》1996年第19期
4, 王则柯:“还得下决心重写政治经济学”,《上海经济研究》1994年第9期,第31页
5, 黄佶:“赞成:政治经济学的确需重写”,《上海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第43页
6, 引自《经济研究资料》1997年第5期,第44页,原载于《当代思潮》1996年第6期
7, 钱伯海:“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学术月刊》1995年第7期,第24页
8, 梁劼:“物化劳动果真创造价值吗?”,《学术月刊》1996年第7期,第75页
9, 顾钰民:“再论活劳动是新价值的唯一源泉”,《学术月刊》1996年第11期,第71页
10, 王则柯:“‘物以稀为贵’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第1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2月版,第353页,注3
1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263页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242页(其它版本《资本论》中的此段中文译文见注)
14,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52页
15, 黄佶:“剩余价值不是资本利润的唯一来源”,《民主中国月刊》,1993年11月号,第28页
16, 黄佶:“利润:消费者给生产者的报酬”,《民主中国月刊》,1994年10月号,第38页
17, 黄佶:“商品不是等价交换的”,《中国研究月刊》,1995年7月号,第68页
18,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182页
19,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2页
20,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358页
2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61至87页
2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245页
注:
马克思:《资本论》(根据第一卷德文版第一版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9月版,第190页:
“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作为独立的劳动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注1:“独作为独立的劳动者”:原文如此;2,着重记号是原有的──引者)
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月版,第205页:
“即使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只是为自己劳动,在一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端]
转自: 仅仅学术交流与学习之用,非商业之目的.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