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政治论文民族主义
   ○中国现代化的矛盾与教会应取的态度      ★★★ 【字体: 】  
○中国现代化的矛盾与教会应取的态度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2-06-20 19:10:05   点击数:[]    

会体制是客体,那么国民精神就是主体。要改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改革是关键,国民素质是基础。因为无论如何,社会体制的革新及其弊病的消除,是要靠高素质的国民去促成的。所以,国民素质必须提高。



  要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也必须有自下而上的推动。每一个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都应经过理性的思索,采用冷静的态度,尽力用言论或话语表达自己合理的要求,同时应顾及其他集团其他阶层的合理要求,以保持社会和谐。这就要求国民素质提高的方向,应该是从自我膨胀转向自我规限,从自我封闭转向自我开放,从自我中心转向自我超越。这些转向,都涉及某种宗教精神或基督教精神,因为基督教要求于人的“自卑”、“爱人”和“爱神”,正是这三种转向的宗教性表达。



  就第三个矛盾而言,如果说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所需要的,是所谓“工具理性”(M. Weber语)或“技术理性”(P.Tillich语),那么,防止现代化的弊端所需要的,就是所谓“价值理性”或“存在理性”。为此,终极的“价值”必须坚守,终极的存在不能“忘却”(M.Heidegger语)。



  只有保持存在理性,才能指引技术理性,[6]既不因现代化的利益而盲目冒进,也不因现代化的弊端而裹足不前,而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矫正方向。只有敬畏终极存在,才能克服极端世俗化、实用化和自我中心的流行心态,提高国民素质,促成政治改革和社会体制改良,使中国的现代化真正成为全面的、系统的、社会整体的、同时防止负面作用的现代化。



  三、



  1、中国的基督教会要对解决第一个矛盾作出贡献,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近代中国的佛教改革倡导者太虚法师曾经主张,佛教应该“问政而不干治”。[7]这也完全符合现代国家的政教分离原则和公民权利原则。[8]同样,基督教会一方面不应“干治”或“执政”,另一方面却应善尽社会责任,对国家的政治事务积极发言,表明态度, 从而对政治改革发挥良性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的建制教会[9](中国基督教爱国运动委员会 / 中国基督教协会和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 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在中国的政治机构(人民代表大会 / 政治协商会议)中有某种发言和表态的机会,而非建制教会[10](农村和基层的与建制教会组织关系疏远或对立的教会,或俗称的“家庭教会”和“地下教会”)则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整体而言,中国基督教要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这个重大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就应该使建制教会的发言机会同非建制教会的群众基础相结合,使其发言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这就要求中国基督教会内部作出相应的努力,即努力扩大建制教会与非建制教会之间已有的门窗。[11]建制教会应该尽量放弃管束的心态,尽量“走出去,请进来”,走到基层信众之中,邀请他们发表意见。非建制教会则应努力放弃对抗的心态,努力“走进去,请出来”,走到建制教会之中,了解对方的难处,坦诚地交流看法。只有经过这样的内外沟通和上下协调,基督教会作为整体的发言才会具有真正的社会代表性,成为“全社会”改革要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督教的精神资源和组织形式,使它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影响,可以超过它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2]但是,要对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政治改革产生良性影响和推动作用,从而帮助解决前述第一个矛盾,亦步亦趋的做法不行,对立对抗的做法也不行。因为前一种做法对改革不具有任何推动作用,后一种做法则可能导致压力增大而形成爆炸性局面。可以设想,建制教会和非建制教会相互让步,相互倾听,会有助于放弃这两种对社会无益的做法,而采取唯一有益而积极的做法,即建设性批评的做法。



  2、要对解决第二个矛盾作出贡献,即要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作用,从而有助于革除社会体制的弊病,中国的基督徒就必须对自身净化信仰,对社会对症下药。一方面,要消除以往社会体制的负面心理影响,提高低落的国民素质,形成勇于促进体制革新的心态,基督徒就需要社会福音派的入世精神和改良主义。[13]另一方面,要抑制社会道德的滑坡,要充实个人灵性的空虚,矫正社会过度世俗化和腐败腐化的现象,基督徒又需要福音派的保守精神和信仰热情。



  这两者的对立,是源于自由主义传统与基要主义传统的对立。但是,只要我们把眼光从这些西方的传统转向中国的现实,就会发现两者都很需要,因为各有所长,所以可以互补。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基督教会内这两种倾向的代表(大致也就是所谓建制教会与非建制教会)也应该消除敌意,相互理解,携手合作,如《罗马书》所言,“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14]这种思想上的对立之消除,不但有助于信徒之中城市与农村、青年与老年、上层与下层、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之间的和睦团结,而且可以在中国人民当中作出基督徒的好见证和好榜样,更有利于中国“众人皆以为美的事”,即社会体制的改良。至少,社会福音派与福音派,建制教会与非建制教会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相处,会对中国社会急需的平等与法制观念之形成,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3、这种共处合作有着深厚的基础或根据,那就是终极信仰的一致,就是所谓“存在理性”的一致。这种存在理性(ontological reason),用哲学的语言说,是“不忘存在”,用宗教的语言说,是“敬畏上帝”。[15]以这种“存在理性”或宗教精神为指导,就能一方面包容技术理性,另一方面又保守终极价值。所谓包容技术理性,就是要批判它,又不全盘抛弃它,而是补充之、矫正之、指引之;所谓保守终极价值,就是要尊崇它,又不以之取代世俗生活,而是使之体现于、贯穿于世俗生活。只有这样包容技术理性,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要求;只有这样保守终极价值,才能补救中国现代化的弊端。



  只有这样,中国的基督教会才能为解决上述第三个矛盾作出贡献。



  最后,可以用三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1、近年以来,中国的基督教发展很快,潜力不小:2、长年以来,中国的基督教环境很差,问题不少。3、中国基督教会能够对中国现代化作出重要的贡献,但首先必须调整自身、协调上下、和睦左右,以基督“爱邻人”的精神进行自身的改革,为中国社会树立一个宽容、开放、向上的榜样。



 

  [1] 参见拙文《协作、开放与非形式主义化──世界现代化中的宗教改革》(《学人 》第三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1992年。)



  [2] 参见拙文《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学人)》第八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1995年)。



  [3] 在19世纪后期,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师夷制夷”,模仿西方以求富国强兵,却认为基督教与之无关(载于〈湘学新报〉卷一上的〈论西政西学治乱兴衰与西教无涉〉是这种观点的鲜明代表);在20世纪初期,他们承认西方体制与基督教有关了(“资本主义与基督教狼狈相依,基督教是资本主义的伥鬼”──〈非宗教大同盟宣言〉),却又在当时急需发展资本主义的中国掀起大规模反教运动;在20世纪末期,他们认识到基督教对资本主义的兴起有重要的作用了(表现为只要谈及这种关系,就言必称韦伯),却又尽力要证明儒家思想也有类似作用(表现为大谈东亚“四小龙”兴起中的儒家文化作用)。尽管这三个“他们”是时代不同旨趣不同的三个群体,但他们都在各自的时代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知识界的大潮流。



  [4] 其表现是下层知识分子积极卷入19世纪后期的多次教案和20世纪二十年代的“非基运动”。



  [5] 按官方数字,1949年全国天主教徒约有300万,而新教徒只有70万。



  [6] 技术理性(technological reason)以至科学技术需要存在理性和道德规范指引的最新例子,是关于克隆(clone)技术和基因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趋势

  • 下一篇文章:○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借鉴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中国现代化的矛盾与教会应取的态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中国现代化的矛盾与教会应取的态度”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尘埃未定时的反思
  • ››○尴尬的先知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民族主义”
  • ››○近代中国教育民族主义的畸变
  • ››○中国的民族主义必须向西方学习
  • ››○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结
  • ››○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族际整合与合法...
  •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
  • ››○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
  • ››○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进程及其经...
  • ››中国现货市场环境对期货市场发展的...
  • ››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
  •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
  • ››中国现代诗四首教案
  •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
  •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
  • ››中国现代诗四首
  • ››中国现代诗三首
  • ››中国现代化的矛盾与教会应取的态度...
  • ››中国现行死刑政策的评价及其反思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