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对党的政策赞成率高,反之就低,甚至有36.3%的贫困农民认为“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实质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9〕 。2001年上海市高校师生中有81%的教师 和77%的学生赞成“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同意 “社会主义终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的只有54%的教师和48%的学生〔10〕。2002年深 圳居民在“现行政治体制与市场经济之间是否适应”的问题上,有43.4%的被调查者认为“ 不太适应”或“不适应”,民营企业创业人员中持这一观点的高达58.9%〔11〕。从 以上不同年份、不 同地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参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各种成分,因利益分配的 不同而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前者是讲“为谁发展” ,解决的是发展价值主体是谁的问题;后者是讲“怎么样发展”,揭示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 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要造福于全体人民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 径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贯彻“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 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前两个“统筹” 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现阶段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在农村和西部,这两个问 题处理好了,中国的广大地域和绝大多数人口就安定了,社会发展就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基础 。 四、和谐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新世纪的前20年,中国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机遇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 ,必然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社会产生更为强大的冲击,更易引发新旧政 治文化更替过程中文化的功能紊乱,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执政 党及时地提供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在多元价值 之间保持合理张力,抑制各种价值观之间的紧张,在包容的基础上达成更多的共识,维护社 会的稳定和发展。当然,在一个社会中,不同的个体因条件、经历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政治态 度、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观,但在所有这些个体的“合力”作用下,总会形成一 个全社会能基本认同的政治文化即主导政治价值。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当代中国的主导政治价值,这些理论通过对政治系统进行合理 性、合法性的解释和说明,为当代中国社会成员提供了政治文化精神与政治智慧的动力支持 。同时,还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人们进行系统、深入和切实的理论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 教育,使人民大众对国家政治统治体系、政治过程和公共政策的理想、目标、意识、原则和 规则等广泛地采取社会政治认同态度,从而保证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政令贯彻的畅通,以 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本身的价值取向就是构建和谐社 会,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这里的“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 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社会和谐、政治稳 定的目标,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协调社会系统运行的效率与公平,缓解社会风险与 贫富差距拉大后部分社会成员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缓和社会心理危机,扩大对主流 政治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吸取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的精华,以“和而不同”原 则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多样化进程,在共生共长、相辅相成的基础上,进一 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把最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容纳百川的精神合力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 注释: 〔1〕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1. 〔2〕陈独秀.独秀文存:(二)〔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2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 〔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53.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5-06-27. 〔6〕张明澍.中国“政治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8-21. 〔7〕辛岩.1995年北京市民社会心态调查〔J〕.民意,1996,(3). 〔8〕张兴杰,吴钢.迈向理性:中国政治年报(1999年)〔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179. 〔9〕王景花.当代农民思想政治意识状况的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0,(11). 〔10〕吴强,楼军江.2001年上海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2 001,(6). 〔11〕黄卫平,汪永成.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4.188.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