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技术人才,自己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要有自己的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4]。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毛泽东提出了注意区别对待,政治上做适当安排,政策上做必要让步,生活上给予切实保障,思想上帮助其进步的方针。1953年,他在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议上强调说,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和宗教人物,要肯定他们是可以改造的。要采取一切适当办法把可以改造的人都改造过来[7]。毛泽东不仅提出了团结、 教育、改造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方针,而且在这方面起了表率作用。他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人结为朋友,时常关心他们的工作、思想和生活,频频地给他们写信、致电,不断鼓励他们为建设新西藏、建设祖国,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取得新成就,做出新贡献。 在民族干部的培养途径方面,毛泽东主张放手使用民族干部,不要包办代替,让少数民族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同时要组织他们到内地参观学习,使他们增长知识,开扩眼界。他尤其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把创办民族院校、民族干部训练班,作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主要途径之一。早在1949年11月他就提出,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等省的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的地方的党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5]。不久, 他在关于解放西藏问题的一封电报中又指出,“训练藏民干部极为重要”,“西北局现在即应于藏民干部准备问题作出计划”[2]。1954年4月,他在给班禅额尔德尼的一封信中还说:“西藏每年有些人来内地参观是很好的。此外,每年还可以选送一些青年来内地学习,长期学习和短期学习都好。因为这样可以更多地培养一些建设西藏的民族干部”[8]。在毛泽东的关怀下,1950年11月政务院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决定为了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并在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分别设立民族学院。实践证明,发展民族院校,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大批培养少数民族各类人才的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建国初期为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这对我们党和政府制定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纲领和政策,从容不迫、得心应手地解决当时以及后来错综复杂的国内民族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0—07—06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人民日报.1952—12—8. 〔7〕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