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常委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定期报告工作的制度,尤其是加强对党的领导人的制约和监督,“关键是形成集体领导”[8]。 邓小平把制度建设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他创造性地指出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并把制度建设纳入改革开放系统工程的总体布局中来考虑,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引导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制度建设更为根本的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 三、邓小平深刻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指出这两方面的改革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因此必须同步进行。这一重要思想为我国全面改革的总体布局和当前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有普遍借鉴意义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体制总是同作为经济基础的经济体制相联系的,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总是要求政治体制发生相应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迟早要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体制,它涉及到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更重要的是还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高瞻远瞩,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精辟的、前瞻性的论述。 首先,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新的合理分权的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计划配置转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配置,这就意味着实现新体制对旧体制的全面替代,实现整个经济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的根本创新。但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传统的政治体制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旧的政治体制的弊端互为因果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大强化了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而具有这种特征的政治体制,又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政治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严重、机构雍肿、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开始蔓延等。因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经济体制的因素与原有政治体制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障碍因素。正如邓小平说的:“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有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9]邓小平这一思想是富有远见卓识的,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全过程都是适用的,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其次,邓小平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需要由政治体制改革来巩固,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保障。所有的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基础;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反过来推动新的经济体制的形成,巩固和保卫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这说明政治体制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的确如此。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实质是调整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但是,由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建国后,我们一直片面强调经济为政治服务,把经济体制纳入了政治体制的运行轨道,经济活动中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都政治化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之间的这种高度融合的状况,大大强化了传统的集权体制的力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受到与其相适应的集权政治体制的顽强支持,具有极大的逆转性。它不仅表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拓展十分艰难,而且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巩固也十分困难。如八十年代末期,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并没有转换,与企业旧的行政隶属关系没有完全打破。在权力下放过程中,有的主管部门虽然换成了公司的牌子,但实际上是官办公司,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企业。由于政府主管部门职能没有转换,与企业争权夺利,用公司的形式把下放给下面的权力又收上来了。 邓小平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0]并强调:“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事情要人来做,你提倡放权,他那里收权,你有什么办法?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1] 这就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证的情况下,依靠个人权威或“人治”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要不断深化就很困难了。不仅如此,由于存在诸多弊端的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和干扰,必然会使得经济体制改革停滞不前,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得不到保障,甚至出现曲折、反复以至倒退。因此,如果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二者总是处于不适应状态,那么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它各个领域的改革,或者说整个改革,就不能最终取得成功。总而言之,政治体制改革如何,包括它能否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将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命运,甚至最终决定整个改革的命运。这是邓小平改革理论中最为深刻、最有远见、最发人深思的一个重要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真理性及其深远意义将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 四、邓小平深刻地剖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种种严重弊端及其根源,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完全是独创性的。这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对于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和任何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制度,包括政治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是不足为怪的。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包括它的政治体制已经明显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熟视无睹,甚至采取文过饰非的态度。客观地讲,我国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它与经济体制越来越不相适应,其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邓小平的胆识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睿智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尖锐地揭露了我国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及其根源,并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一是官僚主义严重。邓小平列举了官僚主义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二十多种突出表现,并指出官僚主义“已达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已成为社会主义的“祸害”。[12] 二是权力过分集中现象。邓小平指出:“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13]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必然造成官僚主义,损害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等。邓小平还联系建国以后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文化大革命”,说明一个国家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必然产生严重的后果,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危害和灾难。 三是家长制作风比较盛行。主要表现在党内重大问题决策上搞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个人崇拜也一度盛行。致使党的组织原则以及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破坏。 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