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全面建设更加宽裕的小康社会 在2001年春节团拜会上,朱róng@①基总理向全世界宣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年3月,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朱róng@①基总理又一次指出:“人民群众生活继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论述制定“十五”计划纲要的重要指导方针时,提出“坚持把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保证人民群众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指出:“世纪之交,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我们从80年代末开始,就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个有10亿人口的贫穷大国,解决人民的吃饭和温饱,不仅对中国,即使就人类历史说,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1995年,我们提前五年实现了第二个翻两番目标,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上了一个新台阶。80年代初,我们制定的小康目标就是生产总值翻两番。所以,90年代后期完全可以说,我们达到了小康。其次,我国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脱贫。中西部农村不少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距小康水平还有距离。还有,虽然,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但人均水平却很低。即使在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收入也不是靠前的。对于达到小康的大多数人来说,其小康生活也是有限的,不全面的,只能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所以,我们必需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用新世纪第一个10年时间,争取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使人民群众能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经过20年的努力,我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所缩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1980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45,1987年下降到1/34,同期英国由1/31下降到1/10,法国由1/45下降到1/31,加拿大由1/40下降到1/23。虽然如此,如果按照绝对值看,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199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89美元,日本为34386美元,美国34091美元,德国为25783美元,荷兰为25022美元,新加坡为24808美元,英国为24715美元,法国为24630美元。据计算,2050年,我们要赶上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需要年平均12.5%的速度。同期,达到英国的水平需要10.1%的速度,达到法国水平要9.3%,日本要9.0%,德国要8.9%。所以,再用50年的时间实现邓小平为我国制定的第三步发展战略,“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说,这又是一个“雄心壮志”、“宏伟目标”。需要指出,邓小平的小康社会不是现代化建设的终结,而是达到彼点的一个阶梯。把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的基础夯实,水平提高,不仅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宽裕,而且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的需要。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梁中堂:《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 刘永佶,梁中堂:《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自身内在和客观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 3 吕书正:《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宁夏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4 张云钢,张进候:《论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构想》,《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5 张铁军:《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概念内涵浅谈》,《社科纵横》,2000年第5期。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