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7页。) 三、坚持以史为鉴、着眼未来的基本态度,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古人去:“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总结历史,为的是开创未来。能否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对正确分析革命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十分重要。1980年邓小平多次发表重要谈话,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重要的指示,为《决议》顺利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事实上,《决议》本身就是教育人民的良好历史教科书。它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评价了“文化大革命”,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真正起到了“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3页。)的作用。正是在邓小平的建议下,《决议》加上一篇话,专门“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4页。)他认为:“要学点历史”尤其要改变“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状况。(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9页。)因此一定“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08页。),使他们懂得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懂得人民英勇反抗外国侵略者的不屈史,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邓小平经常讲党的历史。他认为:“总的来说,我们党的历史还是光辉的历史。虽然我们党在历史上,包括建国以后的三十年中,犯过一些大错误,甚至犯过去搞‘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大错误,但是我们党终究把革命搞成功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能够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分不开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许多青年人缺乏了解”。(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9页。)邓小平认为,成绩要讲,错误也要纠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不能在旧帐上纠缠,应团结一致向前看。1957年反右扩大化,“打击面宽,打击的分量也太重”,这对国家和个人都造成了损失,“给右派分子全部摘掉帽子,改正对其中大多数人的处理,并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工作,就是一件很必要的、重大的政治措施”。粉碎“四人帮”三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反的冤假错案有290万人,没有立案审查而得到平反的,数量更多。党平反了天安门事件,平反了包括彭德怀、张闻天、陶铸、薄一波、彭真、习仲勋、王任重、黄克诚、杨尚昆、陆定一等一批同志的冤假错案,为刘少奇同志恢复了名誉。这充分说明党正视历史,勇于改正错误,善于改正错误。历史的发展本身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决非坦途,前进道路上有成功,也有挫折。“我们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道路。很长时期比较顺利,但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每次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党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4-235页。)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政策就有说服力。 邓小平告诫我们,发展国家关系、政党关系,也要向前看,但决不能忘记历史。邓小平在会见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来访时说:“过去的事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总得有个交待”。他列数了列强,尤其是日本、俄国历史上是“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国家”(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2页。),指出“算历史帐,日本欠中国的帐是最多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4页。)沙俄则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代起中国又受到苏联的军事威胁。八九动乱后,西方七国加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妄图西化、分化中国,举起了经济制裁的恶仗。邓小平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七国中除加拿大外,其他六国再加上沙俄和奥地利就是当年组织联军的八个国家。要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7-358页。)邓小平教育人民不忘国耻,坚决揭露帝国主义利用虚伪的人权干涉中国内政的企图,表现了他在世界局势面前具有清醒的头脑。但是,他没有纠缠在过去的历史中,而是主张“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不去比较历史的恩怨”(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30页。),主张以和平共处基本原则为指针,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虽然“发达国家会对我们戒心更大”,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友好往来。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0页。)对于其他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边界问题,要“考虑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94页。),双方互相让步,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法。一时不能解决的,可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总之,不能被历史包袱纠缠住。回顾历史,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认清历史,进行历史教育,不是要清算历史帐,而是要以史为鉴,开拓未来。这是邓小平历史观的鲜明特点和时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