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卢卡奇曾作了正确的解读。他认为,在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观中,“物化”是一个核心概念,并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一名著中指出:“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同时,他认为马克思哲学不是坐而论道,不是抽象地谈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类旧唯物主义早已谈过的教条,而是通过对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揭露,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促使他们以实践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如何,我们认为,卢卡奇是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和实践功能。 从上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和“拜物教”的批判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向度和价值取向上,它凸现着对人的命运的深情关注,在其历史的逻辑的悉心考辨中所逼显的是人的谜底。 马克思哲学是当代哲学。然而,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我们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远未得到既具原则高度又富具体内容的深刻阐明。因此,我们认为,只有真正在哲学的范围内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在本体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并让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哲学形成最广泛和不断深入的对话,我们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参见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6)。)而作为体现这一哲学的当代性的生存论指向也才会被我们“深刻地感觉”。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断定,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历史之思”中相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是“经验的事实”。 [收稿日期]2000-09-29 【参考文献】 [1]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杨耕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8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余源培.时代精神的精华[M].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 [6] 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7] 何萍.生存与评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8] 俞吾金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