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因素。在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是最重要的区位因子,初始条件良好的区位或有历史基础的区位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四、中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探究 根据中国产业集群的发育状况和形成区位的初始条件,结合区位因子分析,作者认为,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从总体上说是基于以下五种效应,不同的产业集群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但每个产业集群都是多种效应非线性叠加的结果。 (一)基于生产成本因子的区位指向效应 区位指向是指企业在区位选择过程中表现出的趋向于某种区位的倾向。企业的区位选择之所以表现出一定的区位指向,是因为某些经营活动必须使用某种资源或必须具备某种条件,难以用其他东西替代,如物耗和能耗高的经营活动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和能源,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资源。区位条件的差异和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趋同引起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的众多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区位的集聚,这就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区位指向效应。对一种经济活动而言,不同区位提供的生产条件是不完全相同的,而区位因子又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表现出一定的区位指向性,这样,区位指向相同(含实际所指的地方相同)的经济活动都趋向于集中在具备相应区位条件的区域,形成产业集群。现实经济生活中,那些从事燃料、动力耗费量大或物耗高或密集地使用劳动力的经济活动的企业,一般会将区位选择在燃料、动力丰富的地区或原材料产地或劳动力充足的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和外资企业的集聚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基于企业家行为因子的衍生效应 企业家的行为是影响企业区位分布的十分关键的区位因子,一些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基于企业家行为和社会关系网络而产生的衍生效应。一是领先企业家的经营行为会通过一定的社会网络和地缘因素产生较强的外部效应,引起产业集群的形成。这表现为企业家的成功经营产生示范作用,带动新经营者的产生。企业家的不断涌现,新企业的不断衍生,最终会形成产业集群。在科研院所和高校集中的区域,科研工作人员和高校教师也可能依托原单位创业,促进集群的形成。北京中关村高技术产业群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就是从科研院所和大学中衍生出来的,因此,中科院各研究所和北大、清华等大学是中关村高技术产业群的“孵化器”(牛洲涛,等,2006)。 (三)基于交易成本因子的网络效应 企业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和对低交易成本的追求而趋向于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分工合作、密切联系的网络,这就是产业集群形成的网络效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的深化。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变和多样化,新生企业多采用柔性生产方式,已有企业也尽可能由福特制刚性方式向后福特制柔性生产方式转变,企业生产系统出现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外部联系增多,外部交易增加。为加强相互联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等一些内在联系密切、相互依赖性大的企业趋向于集聚在一起,形成分工合作、密切联系的网络,以共享联系距离缩短、交易的快速性和交易确定性增加引起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网络的形成又对新生企业和外部企业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促进新企业的产生和外部企业的加入,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中国有一些较大的公有制企业,其生产方式逐步向柔性生产方式转变,形成了以这些大企业为中心的、大中小企业之间基于外部交易关系的互补共生的产业集群。如山东青岛的海尔、四川重庆的嘉陵摩托、辽宁营口的东北钢琴等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形成相关产业集群。 (四)基于社会经济环境因子的诱导效应 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与该区域能否出现产业集聚关系很大。第一,政府的正式制度分割会使某些区域形成对企业有吸引力的社会经济环境,从而对产业集群的形成产生诱导作用。例如,中国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实行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政府的这一正式制度分割使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先发优势,较早形成了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这对中国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的集聚产生了巨大的诱导作用。第二,一个区域的非正式制度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产业在该区域的集群发展产生诱导作用。一方面,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关系规则以及以重视和强调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本特征的家族文化同我国一些产业集群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诺斯认为,从人格化交易向非人格化交易的转变是现代经济产生的必由之路。我国企业发展的实践也表明,家族关系、同乡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等在企业资源组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各种关系配置资源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经济行为。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农村地域。长期的贫困环境孕育出人们的吃苦耐劳、朴实忠厚、勇往直前的优秀品格和创业精神,以此为基础,企业家资源大量涌现。企业家资源和家族文化的融合使产业集群起步于家庭小作坊式经济。在家族化的组织方式下,创业者充分利用关系配置资源,使企业在形成之初具有强固的凝聚力和信任关系,大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从而也就使企业的进入和运营成本较低,推动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另一方面,一个区域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优劣、人们市场意识强弱,也会影响产业集群的产生。市场竞争环境好、人们的市场意识强的区域,对企业的进驻有一定的诱惑力。这是因为,区域市场竞争环境好,会大大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人们市场意识强,经济活动会被推崇,观念上的创业门槛比较低,有利于培育创业者和企业家阶层。 (五)基于规模经济因子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和路径依赖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是最重要的区位因子。初始条件良好的区位或有历史基础的区位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增促成生产集中,而运输成本核算则有阻止生产活动集中的作用。由于规模报酬递增,企业会将区位选择在市场需求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地方,以降低运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而市场需求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地方又取决于其他企业的区位选择。这样,具有历史基础或初始条件良好的区位,会对相同或相关经济活动的进入产生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在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的移动三个方面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产生累积因果效应,使经济活动在该区位不断集聚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形成路径依赖。如中国东部地区成为制造业集聚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市场规模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外部投资者一般倾向于向这一区域投资。制造业的规模收益递增,中国运输(贸易)成本或一体化水平处于中间水平,以及劳动力等要素跨区域向东部地区移动,共同促进了制造业向东部地区的空间集聚。 五、结语 综上,对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第一,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企业家资源的大量涌现,可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源泉。第二,对于有柔性生产潜力的企业,可引导其进行改革和改制,调整组织结构,面向市场和技术变化实行柔性生产,这样可以促进以改革和改制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第三,引导和培育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之间的广泛联系建立起来以后,对分工经济和低交易成本的追求会使它们在一定的空间集聚,形成网络经济。第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实施合理的区位政策和产业政策、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和开放环境等。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