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债务融资对公司代理成本的影响被称为典型的“极端”代理问题。这些问题被认为根源于公司复杂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结构(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分离),公司是在不发达的公司治理机制环境下经营。然而,在这些国家中的公司对杠杆的运用明显超过美国同类型的公司,而且,在这些公司中,关于负债要么作为一种控制机制被股东有效的使用,要么作为一种侵占机制被内部控制人策略性的使用仍是一个公开的问题。来自国外研究的一些有限证据认为负债的惩治效应在这些国家相当有限,相反,负债与其说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手段,还不如说是侵占外部股东的一种工具。Tian(2005)以中国的公司为样本,分析负债的约束作用,结果表明负债的约束作用不明显。其他的研究关于东亚和欧洲国家的面板数据显示(Faccio et al.,2001)在所有权和控制权集中的公司负债具有明显的侵占作用。其中一项以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公司为样本的研究(Driffield et al.,2005)发现,在家族式企业中,高的表决权和所有权能够促使其更加积极地使用负债来达到侵占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债权治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只是在近几年才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逐渐开始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是对近五年关于债权治理功效研究的现状进行归纳和整理。
[align='center'] [/align]
主要表现为: (一)债权治理机制 马君潞、周军、李泽广(2008)选择了1998年-2006年期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 373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债务对代理成本Ⅰ(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的约束作用不明显,甚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大量的债务甚至为管理者的在职消费提供了现金流支持。债务治理机制对于代理成本Ⅱ(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的影响则是两面的,具有正向的约束作用,也有负向的加剧“隧道效应”的作用,最终表现视二者大小而定。同时,从动态演进的角度来看,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债务治理机制的确也在不断优化,对企业价值逐步起到正向作用。 (二)债权治理效率 杨灵芝(2005)随机选取了1997年年底之前在沪深两市上市的75家公司,并对2001-200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表现出了负相关关系。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债权表现出负的治理效应,即债权治理失效。陆玉梅(2005)以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是上市公司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比率过高,公司负债融资与公司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债务融资在公司治理中无效。兰艳泽(2006)以1999年12月31日之前在深沪上市的国有控股在50%以上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全面而系统地对债权治理三大功效:负债抑制非效率投资功效、债权人直接介入公司治理功效和破产的威胁功效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债权治理三大功效在我国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王鹏(2006)对浙江省82家上市公司在2002-2005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及汪小军(2006)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2002-2004年度的财务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负债融资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理作用。季现政(2007)发现1999—2005年间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利润率与负债率高度显著负相关,通过对各年度的截面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主要主体——国有银行,在进入股份制改革阶段后,这种扭曲的债权治理关系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反而有恶化的趋势;而且银行贷款对借款公司的债权治理作用显著弱于非银行债权;短期贷款的治理作用显著弱于中长期贷款。朱明秀、封美霞(2007)对1 080家沪深上市在2003年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以及陈晓红、王小丁、曾江洪(2007)从债权治理视角构建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债权治理评价指数对205家中小上市公司样本进行治理状况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我国上市公司债权治理失效,负债没有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债权治理软化的原因研究 季爱华(2005)指出,我国债权治理软化的原因是:债务债权关系的虚拟性;破产退出机制与相机控制失灵;主办银行制度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武江、邵来安(2006)指出,造成我国公司债权治理功能弱化的原因主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债权主体并未形成;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未能建立起真正的信用关系;破产退出机制与相机控制失灵;债权治理缺乏相应的制度性保护和主办银行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等。张晓农(2006)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在银行公有和企业公有的产权制度安排下,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行政干预行为及由此所引发的信贷软约束问题,由此导致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弱化,从而降低了债务契约的履约成本;国有商业银行不能行使债权人应有的追溯收益的权利,扭曲了银行对企业进行约束乃至强行破产的机制,使国有企业由于负债融资所带来的外部约束治理机制发生变异。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一)国外研究的评述 由于国外有着成熟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法律保障和公司治理结构,这些内在、外在的条件给债权治理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上述来看国外的研究已经成熟,其理论研究已经趋于完善,同时在实证研究这一块也做得比较多、比较充分。在21世纪以前债权治理功效的研究更多的是以债权融资活动中代理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集中在三大功效:债务具有抑制非效率投资、破产威胁以及直接介入债务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并且在这三大功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1世纪后,由于债权治理在国外的市场上也出现了失效的情况,所以学者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负债在公司治理中的另一个作用—“侵占机制”上,并且也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开始对制度对债权治理功效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这些有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债务能否发挥作用将有指导意义。 (二)国内研究的评述 国内对债权治理研究还比较零散、不系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并且在债权治理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落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从上述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大多侧重对债权治理效率进行实证研究,主要是基于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检验方面,基本上是围绕债权治理效率,债权治理软(弱)化等展开讨论和研究的,所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另外从我国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来看,他们要么把所有的上市公司放在一起做一个样本来研究,要么针对某一类型进行研究,很少有比较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很少进行分行业研究,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研究就更少了,更没有人真正地从制度的角度来系统分析和研究债权治理如何发挥功效。当今研究代理问题中更多的是趋向研究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成本问题,但是关于债务对这种代理成本约束的研究很少见。所以我国学者应该对上述没有系统研究过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些领域将成为未来研究债权治理功效的趋势,研究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兰艳泽.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债权治理功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马君潞,周军,李泽广.双重代理成本与债务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证据(1998-2006).当代经济科学,2008.3. 杨灵芝.我国上市公司债权的治理效应研究.同济大学,2005. 王鹏蓁.浙江上市公司债权治理的实证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2. 汪小军.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研究.暨南大学,2006. 陆玉梅,韩利.医药类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治理效率分析.统计与决策,2005.4
[align='center'] [/align]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