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个人收入的重要尺度。这样,就可以将企业员工、政府公务员的个人收入多少与其对社会化利益的贡献大小有机统一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以社会化利益驱动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机制便得以确立了。 其四,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逐步体现出利益共有化、公众化。首先,在公有制企业进行初次分配时,将残疾人、未就业者等无固定收入来源者的利益分配纳入其中。根据公有范围,采取相应的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在不同公有制企业的初次分配中,让相应无固定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按年参与利润分成。分成部分可以是现金,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参与分红的企业股份。其次,适当加大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金的比例,建立企业社会保障资金提成等制度,使地方和国家在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时,分别建立覆盖本地区和全国范围的无固定收入来源者的生活保障金制度。同时,由地方和国家政府出面把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组织起来,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逐步建立起以社会化利益为主驱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其五,加大社会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与社会发展进程、人民生活需求仍不相适应。例如,我国发展房地产业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房地产商和政府增加经济收益,而是为了解决民众的住房问题。因此,加大经济保障房建设是我国社会化利益机制、体制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如果各级政府都能进一步扩大投入,让其惠及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那么社会化利益机制便可以在房地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形成良好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发展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物价上涨同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离退休职工工资等增长的联动机制。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社会慈善机构,形成捐资助困制度、机制。如此,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富人投身到慈善和福利事业中来。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