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资产管理业务由于起步较晚,具体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仍处于摸索之中,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蕴藏了较大的风险,因此,控制风险,合规操作,科学投资成为2002年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的主基调。 (1)、风险控制。在风险控制的组织形式上,集中控制为主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有的券商采取分散管理的方式,将资产管理业务的权限下放到各地营业部和地区管理总部,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和债务窟窿,更不利于风险的统一控制。今后集中业务由某一个部门统一控制投资风险,使投资决策者和实际操作者相分离,在投资决策、执行和调整中进行全程风险监控成为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模式。 (2)、合规操作。过去有的券商客户资产没有与自有资产分别管理,关联风险很高。监管机构一系列关于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规定的出台,对操纵股价查处的展开,迫使合规操作成为市场的共识。 (3)、科学投资。无论是风险的控制,投资风险和收益的科学组合,还是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向国外市场的拓展,科学化投资已是必然的趋势。金融工程理论的运用,对投资市场、环境、投资品种等研究成为自营和资产管理的基础。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取胜之道在于研究成果与实际运用的有效结合。而目前研究队伍与投资队伍的分离作业将开始逐步被集研究与投资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取代。 在上述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综观国外大券商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的证券公司的发展正面临新的趋势。 (1)、通过收购兼并、合资合作拓展生存空间。运用收购兼并壮大实力,形成规模效益,减少环节、降低成本;通过合资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投资艺术将成为国内券商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水平的重要方式。 (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始着眼全球战略。国外券商首先在本国金融中心确立地位,通过内部发展和外部战略性收购建立起强大的服务能力,增强公司综合实力;然后以国际金融中心或区域性金融中心为重点,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而公司的各业务机构和各业务层次也都服从于该战略,相互配合与协调,达到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对我国券商的发展无疑有有益的启示。 (3)、业务拓展,研究先行。中国证券公司正在从早先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的科学化经营转变。拥有一支强大的研究队伍,并以某个领域独具一格的研究特色而知名将成为证券公司发展的极其重要因素。例如美林证券在全美证券公司研究力量的排名中位居首位;投资研究则是高盛公司增长最快的业务,来自证券分析师、经济学家、战略家的意见赋予了公司巨大的销售力;摩根斯坦利同样具有独立和优秀的研究力量。券商的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券商的专业水准。 (4)、创新贯穿始终。各大券商在拓展业务时,无论在初期还是后期,无论是开展业务的方式、策略,还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都渗透着业务创新与产品创新;而业务创新与产品创新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质量,扩大了服务客户群体,也就往往导致业务范围的扩大与程度的加深。 (5)、发展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自身的鲜明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是制胜的法宝。比如,摩根斯坦利在证券承销与信贷业务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美林证券以研究与资产管理最为见长,而高盛证券的企业并购独占鳌头。在此意义而言,很多综合类券商会像大鹏证券一样,通过消减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如经纪业务、投行业务,重点发展核心业务,提升市场竞争力,谋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四)机构投资者 据《新证券》在2001年底对一些机构的调查,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以下观点上有共同的认识: 1、总体经济形势不乐观,2002年世界经济进入萧条,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连年扩张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效应递减。体现在上市公司方面,能保持高速增长的行业不多,而税收优惠取消以及监管加强,中介机构自律加强令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不容乐观。 2、市场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预期:加入WTO后,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和继续发展市场的要求都十分迫切,国有股减持和指数期货的推出都是市场建设的大课题,它们将极大的影响今后的市场结构。 3、国有股减持问题成为牛熊分水岭:2001年年末新股超低价发行,并有舆论导向提出,新股上市应该全流通,以杜绝产生更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国有股减持流通的问题如何解决,成为牛熊的分水岭。 4、机构博弈时代到来:市场波动的周期、幅度,投资理念等都将有很大的变化。 降低盈利预期,进行组合投资,加强风险控制和流动性管理。 5、行业与板块方面:多数机构看好与WTO有关的概念和外资并购板块。 很明显,机构投资者在经历分散投资、重仓集中投资(做庄)后,开始向科学化的投资组合理念转变。在对2002年的证券市场研判上,比较悲观。从基金2001年第三季度公布的组合情况看,基金的平均持仓量创出了历史新低,结合A股市场在三季度的大幅调整走势,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基金集中性减仓的时间应该在三季度。四季度新股的恢复发行以及债券市场的活跃,使现金持有量较高的基金重新找到了投资重点,在二级市场增仓的欲望并不强烈。由于没有采取在低位补仓的方式,大部分基金并未产生新的浮盈或浮亏,大量前期已经实现的收益被完整的保留下来,这直接导致了2001年底的基金绝对分红比例较高。透过2001年基金预分红方案,我们注意到,基金管理人在2002年,特别是上半年投资策略的变化。自98年投资基金成立以来,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采取了重仓持有的策略,以期充分分享牛市的成果,期间很少有基金将股票仓位长期保持在50%以下。但是如果我们对于基金仓位判断的分析成立,以2001年上证综指收盘的点位1645点为标准,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基金管理人普遍认为,2002年A股二级市场的机会较为有限。显然,基金经理对于市场中期走势的预期并不乐观。另一个对上述观点有力的佐证,是近期频频引起市场争议的基金新股申购策略。通过各基金对成发科技、深圳高速等品种的申购,我们可以发现,基金组合中现金的比例相当之高。开放式基金更是如此,一贯谨小慎微的华安创新之所以能够始终维持1元的净值,股票仓位非常有限当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2002年,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的活跃程度会降低,主要原因就是监管的加强和机构投资者早先被赋予的特权,如配售,被逐步取消。按市场化方式,公平竞争将是机构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上一页 [1] [2] [3] [4]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