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洋山深水港年内也将建成开港。这将让有点“先天不足”的上海港获得梦寐以求的深水良港。 由于上海港在中国进出口贸易港口中的龙头地位深入人心,并且达成共识,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一个"风向标",也是长三角最大财富。相比珠三角和京津冀,长三角的区域经济结构更为清晰,关键是其中心定位比较明确。并且区域内"中心-次中心-腹地""这个架子"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中有其稳定性和连续性。各地资源与产业的优势互补格局也较为清楚,同时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完成互补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城市形态的集成。 据此间统计部门的一份研究报告,上海港在长三角地区具有绝对优势,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国内生产总值上海在长三角15城市占到四分之一强;固定资产投资占近四分之一;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外贸出口超过三分之一;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超过四成;地方财政收入接近"半壁江山"。服务正在成为上海的主要城市功能。据统计,在沪经商办企业的浙商就超过8.4万人,企业约6万家,实际运作的资本超过3000亿元。去年一年浙商在沪企业营业收入就达8000亿元。 而宁波、舟山港作为新兴的港口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如何使新兴的港口得以生存是目前的重大问题。 一是立足,不要一棒子就被别人打死,毫无“搏斗”的痕迹。 二是发展,利用自身的优势谋求壮大。如现在已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 水水中转:向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通过江海联运,货物可直达武汉、重庆,并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 公路:上海-杭州-宁波北仑高速公路、杭州-南京高速公路、宁波-台州-温州高速公路、宁波-金华高速公路均已全线通车;正在筹划中的杭州湾大桥预计在2007年建成通车,届时,宁波至上海的车程时间可缩短为两小时,对充分发挥北仑港区的深水优势,实现甬沪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铁路:港区铁路直达码头前沿,经萧甬复线与全国铁路网相联;北仑港区铁路集装箱站已正式开办海铁集装箱联运业务。内陆省市通过铁路到宁波港进行转口贸易十分便捷。 航空:宁波栎社国际二级机场,已开通宁波至香港的定期航线。 而具备“铁公机”的港口势必有优越的交通便捷的优势。 三是竞争与合作 两个超级大港“共处”于长三角这“山”,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势必有竞争,但良性的竞争可以促进共同繁荣,合作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互补互利。长三角地区最终实现了区域内垂直分工、错位竞争、共赢合作的发展格局。两港一体化后,随着对舟山港的开发,集装箱吞吐能力的提高,必然使得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的竞争更加激烈。但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两个最大的港口在竞争中相互提高。合作则最终可能变成三港一体化,“上海港的未来是舟山北部的大小洋山港,而宁波港的未来则是舟山东部的岛屿。”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表示。上海港和宁波港都需要舟山港,从某种意义上,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最终可能演变成三港一体化。 {五}结构重组的前景 整合港口资源,加速浙江港口和经济发展,将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最终实现宁波、舟山两市合并,形成物流转运集散出口等诸多增长极,众多增长极集聚于港口处形成港口产业的核心区,并以此向宁波周边地区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使周边地区经济结构空间的变革,引导新兴产业的兴起,缩短周边地区与中心地区的差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样比宁波、舟山两港各自建设节省很多资金、人力,强化重点,使国家的政策和优惠有的放矢,推动整体的发展,然后以宁波、舟山港为点,以杭州湾大桥为轴,延伸到上海港另个点,形成长三角贸易进出口的“天平”枢纽带。金甬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成为浙江省内陆地区贸易寻找出口处的“大动脉”,使长三角的贸易出口图形呈弓箭状,冲出亚洲,射向世界。
参靠文献: [1]区域分析与规划 崔功豪 魏清泉 陈宗兴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城市地理学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宁波港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报告 宁波市委第5号文件 [4]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 江曼琦 编著 人民出版社 [5]现代城市经济 丁健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