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尽管这种体制仍存在不可克服的问题,“市场”与“计划”相互校正,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检验,甚至可能是“完美结合的幻想”。中国对现代市场体制的坚信不疑而又深刻洞悉其历史局限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关于城市布局的总体设计、乡村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小城镇的规划、乡村科技推广等可由政府计划和投资,而产品、生产要素的流动则可由市场去调节。 在城乡各自的改革和发展中,城市经济的改革、发展和乡村比起来又不得不占首动和主导的地位,这是由城市化历史的一般规律、我国“效率优先”原则、城市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和乡村的相对落后决定的。因此,这就要求以对城市国有经济的企业制度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和发展以及大力扶持非国有经济发展为契机,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其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农村坚持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使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对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进行股份制等产权明晰的改制和其他经济扶持,并以此为经济基础,对乡村进行教育等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综合的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建设。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发展经历了高效率的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基础设施、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样一个符合工业化规律的自然演进过程。蒂默教授从西方农业演进的过程中,也认为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劳动者农业生产率的上升,农业支持工业,工农经济一体化和工业反哺农业和保护农民四个阶段。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效率的落后和工业生产的重复过剩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其产业结构是不正常和极不合理的。张培刚先生早就说过,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另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吸收农业劳动力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然,工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其自身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同样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何福洲.城乡一体化:加快经济发展的“助推器”[J].求实,2003(10):37-38. [2]任耀杰.积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J].湖湘论坛,2004 (1):76. [3]梁湖清.论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5):14-17. [4]韦建敏.新形势下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 (5 ):26-28. [5]四川县域经济发展课题组.以城乡一体化为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四川大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5(9 ):61-64. [6]姚士谋,房国坤,J. Nipper.中德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模式比较——以长江三角洲与莱茵河下游地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4(2):25-29. [ 作者简介]熊艳(1979—),女,四川宜宾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基础经济理论和城乡经济互动研究;罗洁(1980—),女,四川彭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会计与经济法研究。
--------------------------------------------------------------------------------
* 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青年人才启动项目成果。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