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电话用户51.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3.7万户。按常住人口测算,全市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56户/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突破10万户。城区基本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光纤化,并实现到县(市)长途传输数字化。城区供水、供气、供热网络基本形成。2003年日供水生产能力108万吨,日供煤气生产能力16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能2232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达99.9%,用气普及率达72.0%,供热能力达每小时2427兆瓦。环境保护水平较高,全市污水处理总量5980万立方米,处理率达46.00%,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710吨,处理率达96.00%。建成区绿地率25.39%,绿化覆盖率33.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5平方米,在全自治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评比中,连续多年居内蒙古自治区领先地位。 ④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水平已达到20%以上;⑤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两基”达标任务如期完成。⑥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⑦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加快,人们的道德觉悟有较大提高。⑧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政治文明初露端倪。 三、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包头地区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取向。 (一)树立全局意识,发展特色产业。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市应着力增强开放意识,切实推进生产力布局南移,并依据市内力量加速建设沿黄河经济带。推进方式主要是可以依托化工厂在铁路沿线区域发展大型沿线石油化学工业,、依托包钢在西部地带发展大型钢铁工业、依托高新区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同时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电力产业以及利用历史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坚持建设市场导向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全局意识,在产业发展上做到既突出特色,又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产业的分散与联合,着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努力营造“众星捧月”效应。特别是在产业选择方面,要充分体现这样一个基本特征:既能抢抓市场机遇,又可补充区域空白。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积累资本,适时加速小城镇建设步伐 (二)加强区位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包头的地理区位向西纳入到陇海--兰新沿线和黄河中游经济带,向东与环渤海经济区相接,按优势互补原则调整地区经济结构,共同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或规模经济要求高的加工工业拓展合作空间,提高规模效益,促进大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全国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突出重点区域经济优势产业集聚的战略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发展动力,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因地制宜,构建县域特色经济 包头地区整体水平较低,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地区性差异。各地区基础不同,优势不同,发展的方法和思路也不尽相同。昆区、青山区、东河区利用中心城市和驻区大企业较多的优势,加强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应大力发展加工和服务业。九原区依托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积极构筑钢铁、电力、煤炭运销等产业。固阳县基本形成了矿产业、冶炼业、建材业三大支柱产业。达茂旗稀土、铁精粉、能源、口岸、旅游、薯业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石拐区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高载能工业。东河区突出建设包头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土右旗加快煤炭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实施奶业富民工程,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白云矿区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城区经济,着力建设“小而强,小而富,小而美”的精品城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是一个融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于一体的目标体系。包头地区只要从诸多方面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我们相信,包头地区就能与全国一道携手步入全面小康社会。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