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占据了温州外贸出口总额的四成以上),就越来越受到来自越南鞋类和墨西哥服装的挑战。 三是单个外贸经营单位的出口规模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其特征表现为:(1)出口规模较小。前10强中最大出口企业年出口只有1.34亿美元,最小出口不足5000万美元;(2)外贸出口主体仍以专业外贸公司为主。前10强中有9家专业外贸公司;(3)垄断程度不高,缺乏一家在同类产品市场出口中占支配地位的企业。例如,前10强出口企业的出口总额占当年温州市总出口的比重仅为31.8%,远没有达到标准的产业集中度。 四是出口退税不及时。温州市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虽然“越位”的时候较少,但“缺位”现象却常常出现。体现在外贸出口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出口退税不及时。因此,很多自营出口企业及专业外贸公司只好移师宁波、上海等地。据统计,仅2000年从温州外流到宁波等地的外贸业务就已超过5亿美元,2002年外贸业务的外流量已达到10个亿,占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近40%。据调查表明,退税不及时是影响温州出口贸易的首要因素(表2)。 表2 企业出口中遇到的问题统计情况 主要问题 统计结果 比重 退税不及时缺乏外贸人才新产品开发慢银行信贷困难开拓市场难度大其它原因 5139201695 33.626.713.210.55.93.3 注:本数据来源于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林俐讲师对152家随机样本出口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 五是基础建设和货物配送系统的相对落后。首先是港口的建设落后。温州港目前有深水泊位7个,但年货物吞吐量只有1670万吨,港口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功能单一。为此,温州的出口货物还要经过宁波或上海港转口。其次在航空和铁路、公路等建设方面,也是不尽如人意。从温州到浙江省会杭州,乘火车竟然需要7个多小时。机场的运力也十分有限。这些薄弱的基础结构及落后的物流系统已成为温州扩大外贸出口的瓶颈。 六是观念和人才的瓶颈。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温州的人才瓶颈主要体现为高中级人才的严重缺乏。据调查,目前温州国有企业中级以上职称(包括科技和管理)人员约占总人数的 1.1%,而民营企业仅占0.4%。这一点,与温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温州人普遍存在的封闭型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结论:温州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时期,也就是从初始阶段的面对国内市场和满足国内需求的内需主导型经济,转向了同时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的开放型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外贸出口的增长已经发展成为拉动温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为此,温州市必须克服上述阻碍温州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保持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才能真正实现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并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国桢:《温州外贸的2002与2003》,《温州商报》2003年1月14日,第11版 [2]《温州统计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公报》,《温州日报》2003年4月7日,第2版 [3] 胡恩强、林萍:《外贸:增长之中藏隐忧》,《温州日报》2003年4月15日,第6版 [4] 章定强、管向阳:《外贸挂靠是温州企业走向世界的通道》,《温州论坛》2000年第5期 [5] 董辅礽:《温州模式与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6] 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7] 吴晓波,胡宏伟:《温州悬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 张仁寿:《温州模式需要在创新》,《政策咨询》2002年第1期 [9] F.Kuhnen, 1994, Sustainability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Marginal Locations, Appl. Geography & Development, No.39. [10] Jose Loper-Gracia and Cristina Aybar-Arias, 2000,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financ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4.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