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在经历“非典”之后,消费者将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安徽省必须要以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窗口,推动全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检疫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地检测体系建设。同时,要建立必要的标准许可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2、要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载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在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县域经济,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安徽省目前县域经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远大于经济功能。全省绝大部分土地、自然资源在县域之内,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县域之内。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县域的经济功能却呈现明显弱化趋势,其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56%下降到2000年48%,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38%下降到32%,人均GDP占全省平均水平的比重由74.7%下降到64.8%,而同期县域内人口的比重仅下降不到1%。安徽省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是反映在县以上和县以下。如果再不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省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与全省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提高全省城镇化水平,在积极推进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加快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小城镇发展步伐,这是今后安徽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载体。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依托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配套经济。要紧趋城市消费需求,依托县域之内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县域龙头企业和致富能手,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要紧紧围绕城市工业的布局和发展趋势,鼓励县域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加大县域的软、硬环境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完善县域境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县域的市场准入门槛,放宽投资领域,真正让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中唱主角。 3、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从国际经济来看,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工业化程度,二是城镇化程度。工业化体现于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和工业产值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口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迁移和集中的过程,体现于城市人口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和农村人口的比重逐步下降,城镇化是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进入城市的主要途径,并通过要素聚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美国经济起飞时期农业人口下降了72%,日本二战后农业人口下降了65%。2002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不到30%,而同期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已超过43%,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13个百分点。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方面,造成工业品市场需求不能随着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而同步扩大,最终制约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导致了大批农民分享不到工业化带来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同步推进,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协调发展。当前,安徽省尤其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在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据统计,安徽省目前约有800万人在外务工,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外出就业的规模与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以及全省工业化进程,仍有很大的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首先应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特别要把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等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以解决。要把农民工所涉及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病和治安管理等工作,列入城市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其次,要加快消除城镇化进程中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特别是对县城以及一些中小城市,户籍制度要坚决取消,充分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 4、进一步调整分配和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仅仅依赖市场机制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要加大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转移支付的调控力度,适当向农村倾斜。首先,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确保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可考虑与省财力增长基本相适应,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年增加一部分省级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确保全省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二是尽快改变中小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农民投资投劳的办法,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的投资范围。三是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四是要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要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解决农村教育、卫生等发展滞后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等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制度。农村基础教育是最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实现将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从农民转移到政府,将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承担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移到以县为主,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非典”疫情的发生,给我国公共卫生体制敲响了警钟,农村表现得更为突出。安徽省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