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创利过程,因此愿意拿钱出来作为资本投入用于企业的再发展,这就是股份合作制阶段。这种资本的小规模集中和积聚却使得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然这其中不乏有头脑发热者因上马了一个超越自己能力的项目而倒闭者,但大多数的创始人却始终都在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因而这些企业持续发展是不成问题的。 4、启动民间资本。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使得他们渐为当地居民所熟知,而社会上特别是政府的文件中对民营企业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民营企业得以大量地取得民间资本,虽然这种行为有悖于法律。创始人的亲朋好友,早在企业初创时期就部分加盟,在这个阶段更是纷纷解囊,由于相互熟知,因此企业这类资本的成本并不是很高,而关系不是很密切的人,由于相互了解不多,资金成本就要再加上一点风险补贴率,也即某种意义上利率实现了市场化。这种筹资方式是推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因为这种筹资方式虽然因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较高,但是它却是没有边界的。 5、流动资金短缺时,他们找过银行。在当时民营企业尚处于地位和其实际作用严重不对称的阶段,银行给予他们短期借款都是非常谨慎的,更不要说长期借款了。经过几个回合后,这些企业良好的信誉,丰厚的利润水平,增加了银行、财政的好感,他们渐渐取得了这些部门的支持,比如,政府贷放给这些企业的“财政贷款”,“企业发展基金”等等,然而相对于一个快速发展、资金需求量极大的企业而言,这些资金仍然是杯水车薪。 6、银行给予这些企业巨额的授信额度。就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之时,国有企业却是步履维艰,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民营企业给予了全新的认识。民营企业的地位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补充到多种所有制并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也使得其自身成为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主体,他们的贷款对象也一改以往的几乎是非国企不贷,转而谁能盈利就贷给谁。发展后劲十足的民营企业当然受到了银行的青睐。 7、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国市场经济已具雏形,市场供求发生逆转,由市场供小于求逐渐转变为供过于求,企业由原来销售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变为生产能销售出去的产品。在这样的情势下,企业经营基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客观上要求企业进行小到人力资源结构、大到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的调整。在这个槛上,企业如果顺利跨越了,那么可能迎来更为广阔的前景,然而如果跨越不了,企业的生命就受到了威胁。在整个的结构调整过程中,产权结构的调整尤其重要,这是这些日见庞大的企业绕不开的话题。股份制改造会引致资本金的大幅增加,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8、企业员工人人出钱形成了对应于国企“大锅饭”的“大股饭”。可以说企业最初让员工出钱的主要目的在于筹资,次要目的可能才是激励,即让员工个个都感觉到自己是在为自己打工。而当筹资功能实现时,激励功能就上升到了主要地位。然而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时,由于组织的完善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速度,搭便车者、机会主义者就会生成,于是人人持股与人人无股是没有多大差别的。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家感觉到了这种“大股饭”的不合理性,于是着手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大股饭”为主要经理人员持股。 9、企业上市或买壳上市。股份制改造完毕的大企业大多选择了上市,虽然他们已经拿到银行巨额的授信额度。之所以上市筹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这些民营企业家认为股市筹资的资金成本相对于银行筹资而言是低的;其次,上市为企业带来了社会效应;第三,他们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然而这其中也不乏有不愿上市者,这些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之高远非其它行业所能比,因而他们是不愿进行信息披露的,银行贷款足以保证他们发展的资金之需。 10、大规模资本运营。上市后的民营企业,拥有了大规模持续筹资的可能,于是他们出于发展壮大自身规模的需要,利用上市后的筹资便利,大量进行企业购并或重组,其结果是这些企业普遍实施一种资本推动战略,不是因为企业发展急需资本而去筹资,而是企业极易取得资本,从而需要考虑资本宽裕状态下的企业发展方向。 三、几点评价和建议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啻为一个奇迹,考察这一奇迹后,笔者总结出四个“一”来概括浙江民营企业成功发展的原因:一个人,即企业的创始人,他们极富个人魅力,比如,有胆略、勤俭、诚实,特别地有着良好的信誉;一个适合于企业成长的环境,在当时看来就是社会产品供求的巨大落差;一个目标,即企业家真正为自己打工;一个好政府,不是拿卡要,而是努力为企业服务。 中国民营企业经过艰难跋涉成功了,但是这仅仅代表过去,他们的路还很长,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人才缺乏、内部管理参差不齐,特别是类似企业普遍存在创始人依赖,急需接班人等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 1、必须全面转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全社会都应理解他们,呵护他们,扶持他们,因为至少从目前来看,尚显稚嫩的民营经济几乎构成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2、建立中小企业特别是针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组织。因为从当前形势看,中国经济部分地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迹象,这表明新的民营企业恐怕难以再走以往的单纯靠自我积累之路了。 3、坚定不移地适时推动产权改革,依据目前的情况,我们实在难以作出企业私有,董事长、总经理合一是不合理的治理结构,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适时推动产权改革,强化市场化选择经理人的机制却是利大于弊的。 4、切实强化风险意识,尤其是多元化发展的风险意识。不管是企业内部的业务多元化,还是通过资本运营开展的混和购并多元化,都应予以审慎的考虑,切不可感情用事。 5、第一代企业家应当以宽容大度的心态,不拘一格培植自己的接班人,为企业的继续发展作好人才准备。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