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条件下,西部大开发目标定位为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该目标作为一个体系,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经济增长率目标。它是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指标,确定一个稳健可行的经济增长速度,是西部大开发的题中应有之意。第二,收入公平分配目标。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只有和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使西部经济得到收入分配得以改善的增长。西部大开发应以富民开发为基点,并在开发过程中努力实现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同东部地区在增长速度上同步。第三,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深层次地体现在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素质、医疗卫生及社会福利等制度上的差异。因此,西部大开发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重在提高人民的知识吸收、交流和应用能力,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增强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第四,生态建设与保护目标。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位置,再造秀美山川,是实现西部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上目标的确立,决定了乡镇企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定位。
1.乡镇企业发展的空间定位。即要把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推进西部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同农村城镇化进程严重脱节,表现为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非农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之间差距过大。1997年,我国非农产业产值占CDP的比重为81.7%,而城镇人口比重仅仅为29.9%,二者之间的差距大大高于5%一20%左右的一般值。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分散化程度过高。据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建制镇镇区的乡镇企业只有538428家,从业人数为2007.3万人,分别只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7%和从业人员总数的15.4%,大部分的乡镇企业分散布局在自然村一级。从地区分布看,在全国16126个建制镇中,东部地区占46.4%,西部地区占24.6%。乡镇企业过分分散化布局,不利于乡镇企业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企业信息不灵,交通运输不便,投资环境极差,资产运作不畅;同时亦造成占有土地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等不良的社会效果。借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经验和教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必须走城镇集中化发展的道路。首先,乡镇企业城镇集中化发展,有利于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小城镇具有供水、电力、管道、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以及交通运输、信息沟通、技术交流、市场体系和人力资源等软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从而能够使乡镇企业降低创业“门槛”,减少成本支出,得到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乡镇企业通过自身的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又会拉动农村城镇化进程。随着独立于社区政府的企业主体的产生,相应要求能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各种市场关系和市场中介组织的配套发展。随着乡镇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乡镇企业发展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更多地依靠规模的扩张,更多地依靠聚集效应,从而更有力地拉动城镇化发展。
2.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定位。从宏观整体上看,西部大开发中乡镇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应重点放在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这样,一可以避免与城市工业同构,二可以充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但由于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即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和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二者在制度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的差异,东西部乡镇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应各有侧重,同时亦应相互支持,协调发展。首先,从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东部乡镇企业的投资方向来看,应用足用好国家为支持西部大开发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其他有利条件,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外向型发展方面的优势,重心倾斜于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在与西部乡镇企业共同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和第三产业时充分运用资本重组手段,共同组建企业集团等各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本土发展的乡镇企业来说,应大力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增加西部地区农民的纯收入。
3.乡镇企业发展的环境保护定位。从我国乡镇企业(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乡镇企业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带来的最大的负效应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从80年代以来,我国污染源中乡镇企业的数量及其占乡镇工业产值的比重均有上升趋势(参见表2)。
表2 全国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状况变动情况
单位 1984年 1989年 1995年 有污染的企业 万个 18.16 57.15 121.60 占乡镇企业总数的份额 % 11.00 3.00 5.50 占乡镇工业企业的份额 % 20.20 7.80 16.90 污染企业工业总产值 亿元 / 10004.00 19260.00 占乡镇工业总产值份额 % / 35.50 37.60
此外,从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最为集中,西部地区从污染排放总量上看,不是很严重,但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局偏重污染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以资源采集和资源初加工企业为主),故其从万元产值污染排放量来看,污染又较为严重。所以,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从矿产品采掘及初加工的行业退出,集中发展清洁生产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有选择地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大江大河源头和上游地区,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带,西部生态的建设和保护,对于西部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我们应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明确界定乡镇企业的环保责任,并予以制度化的监督、控制,这应该而且必须列入到西部大开发中乡镇企业发展的首要议程。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