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西藏问题的标准:“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6]这为检验西藏工作好与坏、优与劣提供了一把标尺、一个准绳。促进西藏的发展,造福西藏人民是我们对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八十年代末到中共十五大,西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央首先稳定了西藏的局势,然后制定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措施,给西藏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稳定西藏局势,奠定新一轮发展的基础 在外国势力的怂恿和支持下,叛逃国外的达赖集团于1987年9月至1989年3月策划、煽动、组织了多起骚乱事件,给西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破坏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阻挠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稳定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党中央紧紧抓住稳定和发展这两件大事,制定西藏政策。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西藏工作。1989年10月,他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的汇报,讨论西藏工作,形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西藏工作纪要》,提出“西藏工作要紧紧抓住稳定局势和发展经济两件大事”。1990年7月,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好地做出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的决策,江泽民同志专程到西藏考察,做出了“一定要把西藏的事办好”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改善能源和交通这两大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不久,一批由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确定。主要包括:“一江两河”综合开发工程;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工程;青藏、川藏、黑昌、中尼、墨脱公路的整治和改造;扩建拉萨贡嘎机场;改建邦达机场等。1990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把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与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把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具体利益相结合,把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与沿海地区和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7]“三结合”政策的提出,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视野。 (二)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召开: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加快改革开放,确立西藏发展新目标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跃,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兼顾效率和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决定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 1994年7月,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下,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在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困难和有利条件,着手解决了促进西藏发展的一系列问题:(1)确定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三点: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两手都要硬。第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逐步建立新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三,发挥全国支援西藏和西藏自力更生两个积极性,下决心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带动经济增长,增强发展后劲。(2)制定了可行的发展目标:西藏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00年,力争国民生产总值比1993年接近翻一番,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为下世纪初的更快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3)决定在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融资、价格补贴、外贸、社会保障、企业改革、农牧业等8个方面给予西藏优惠政策。(4)会议确定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指导方针: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依靠西藏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的加快发展,确保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5)进一步加大援藏工作力度,确定了由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全国15个援藏省市“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为了改变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中央有关部委和全国其他所有省、区、市分工承担了62项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相继建成和使用,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藏经济发展添加新机遇 中央历来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8]把少数民族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速中西部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的决定。 1999年3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6月,江泽民总书记号召,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贯彻“两个大局”思想而作出的战略决策。从根本上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下个世纪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9]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总体上的协调发展,为最终实现中华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2000年3月10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国人大代表热地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0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年,对西藏的发展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封闭保守,扩大对外开放,从西藏实际出发,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第四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新世纪西藏经济发展新战略 自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7年间,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西藏长期封闭半封闭状态开始打破,与内地的经济联系,人员交往日益密切,对外开放逐渐扩大。到2000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西藏发展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2001年6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开端之年和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1、中央对加强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