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的农牧区人口占52.96%,而小学文化程度就占34.58%,县域经济竞争主体农牧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造成成本过高缺乏竞争力。 (2)县域自身积累力不足。西藏社会发育程度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商品率和市场程序较低,储蓄率和投资率低下影响资本的形成,进而导致县级财政自身积累能力弱,GDP增长缓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市场的力量通常是倾向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按市场原则发展,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缪尔达尔的“回流效应”。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小生产与市场矛盾突出 根据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产品结构不合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当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 1、农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种植结构单一,种植业内部“粮、经、饲”种植比例不协调,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高达85%,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比例只有15%。畜牧业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良种畜比例严重偏低,牲畜出栏率低、饲养周期长、周转慢,导致畜产品供不应求,如当地居民所需酥油主要由青海及四川藏区等地供应,城市居民的奶类主要依靠内蒙和新疆。 2、农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随着农牧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牧业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西方小农20公顷的划分标准,西藏农 牧民家庭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范畴,按照亚洲3公顷的划分标准,也属于小农经济。西藏大部分耕地分散在农户手中,由于生产规模小,使农牧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不能使农牧产品产量超过损益均衡点以上,进而导致农牧产品成本上升,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 (三)政策的制约因素分析 政策制约因素反映在,一方面中央给于的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没有用好用足。另一方面却表现在西藏各级政府重视宏观上大的规划、往往忽视县域规划、各县各自为政、自行规划或缺少规划,干部行为短期化。县政府职能转变慢。一些县重规划,轻落实,“缺位”和“越位”现象时有发生。 “地广人稀”使西藏县域经济难以形成规模。“地广人稀”是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西藏的土地面积为122.8万平方公里,人口253.7万人,人口密度为 2.07/平方公里,远远低于全国124/平方公里。人口与土地面积相比得出的人口密度指标很低,人口经济密度的指标显然更低。“过疏”的人口状况必然导致三个结果:(1)西藏绝大多数人口分散在广阔的农牧区,城市化率低;(2)西藏产业布局处于分散的状况,县域之间缺乏连动性;(3)西藏的农牧产品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商品率低。 三、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西藏县域的特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采取如下对策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一)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 1、加快对县域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乡镇、行政村的通达深度和通过能力。强化能源建设。加快无电县电站建设,搞好农牧区电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适度超前发展通信业。 2、积极实施“科教兴县”的战略。一是要千方百计地保证教育投人;二是要加大发展六年义务教育,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是要加强技术骨干的培养、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前来创业,同时,用好县域科技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全面整治和优化投资环境。营造“亲商、和商、安商”的良好县域投资氛围。要降低市场准人门槛,放宽投资领域,改善服务,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引进外来投资,形成全方位的融资格局,为县域财政注入活力。 (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1、调整农牧业种养殖结构。加快推进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的形成。把畜牧业结构调整与落实草场责任制结合起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加大出栏率、加快周转。 2、建立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产业化体系。各县应从实际出发,以资源为基础、以国内国际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各类商品生产基地。着力推行“公司十基地”或“公司十农场”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差别化战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3、立足县域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加快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推进优势和特色农牧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4、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把它作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认真研究、探索和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坚持多途径、多方式,不分地区、行业和所有制限制,本着谁有能力谁发展,谁当龙头扶持谁的原则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作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 5、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中介组织体系,壮大民间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支持发展农牧业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各级政府要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 1、中央政府要加大对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省、市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用于县乡的比例,援藏项目上重点向县域倾斜,加强县乡交通、水利、环保、通信、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2、县级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提高政府能力。 3、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要选准、配强县乡党政正职,优化县乡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中熟悉经济工作成员的比例。二是要保持县乡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避免干部行为短期化。三是加大县乡干部培训力度,定期安排县乡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拓宽干部视野,提高干部自身素质。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城镇是该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交通、教育、科技、通讯的中心,对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县有积聚、带动、辐射的综合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过疏”问题。按照交通枢纽、旅游资源、资源开发、经济中心的总体要求,分批投资建设,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发展特色经济,发挥比较优势 依托资源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特色经济。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观念,大力发展特色经济:(1)林下资源经济县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绿色食(饮)品业,重点抓好绿色食品的科研和开发,大力发展高原食用菌、红景天、人参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绿色食(饮)品开发基地、生产基地,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应。(2)农牧业资源经济县要依托特色农牧资源,大力发展耗牛、优质青棵等农畜产品深加工、延深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农牧民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抓住国家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有利时机,加强农畜产品检验检测设施建设,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的方向,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市场监管制度和检测制度,保证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3)城郊及公路沿线经济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牧民收人为目的,结合实际,把青棵、蔬菜、花卉、藏医药、饲料、牛羊肉乳、牛羊绒等产业确定为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和产品,集中资金和力量,加快发展。(4)旅游资源经济县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围绕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风格独特、层次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旅游需求;尽量在满足需求,创造需求方面作好文章;同时要仔细研究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区的旅游产品的组合,形成观光、探险、休闲、度假齐全的大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提高县域旅游供给的质量层次和内涵。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