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科技投入不足。近几年,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平均水平基本维持在5%左右,虽明显高于全国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但人均经费投入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甚至还低于一些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平均投入水平。没有较高的科技投入,无法创造和拥有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更无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的技术更新与升级,始终处在技术类产业国际分工的中下游水平,国际竞争力较弱。第二,消化吸收的能力不强。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引进已是各地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引进技术要实现从根本上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水平,必须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各地区消化吸收的力度不强,必然会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况,致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无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第三,技术创新环境不完善。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看,一是各地区尚未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竞争环境。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基础薄弱。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各地区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科技开发的财税政策和信贷政策,但由于贯彻落实没有完全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三、结 论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导致我国各地区在工业竞争力绩效指数中的异常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产出和出口中的技术结构问题,而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低和创新环境不理想是影响地区工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很大因素。因此,各地区如何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政策,改善技术创新环境,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来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极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这是增强我国各地区工业竞争力和消除CIP指数中的异常状况的主要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