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复杂,几乎涉及所有的进口产品。近年来,欧盟在抬高贸易壁垒时都比较隐蔽,往往打着技术标准、卫生检疫、环保等旗号,高筑非关税壁垒。而东欧国家以往在这些方面相对比较松。但在欧盟扩大之后,新成员国也会采用欧盟标准,引入这些非关税性质的贸易限制措施。入盟后,新成员国必须采用欧盟现行的技术标准,以及有关健康和安全的规定。例如,欧盟大都要求进口产品获得“EC”标志的技术认证,这一要求也将适用于新成员国。事实上,新成员国近几年来正逐步向欧盟统一的欧洲产品条例看齐,其中包括评估机构、认证机构、标准化和市场监督等。 由于中国产品的产品标准相对较低,欧盟每次修改或调整某类产品的技术标准,往往都会对中国出口产品造成比较大的冲击。随手举几个例子。欧盟不久前通过的禁止出售含偶氮染料的服装,禁止使用一批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化肥,都对中国相关产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欧盟即将实施的废旧电子产品处理和化工产品条例,对中国产品的影响也非常大。据专家预测,光是废旧电子产品处理法规一项指令,就将使中国的彩电、电脑显示器等电子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减少20%左右。 欧盟的反倾销措施 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而言,欧盟的反倾销更让人头痛。目前,除了波兰对中国的袖珍打火机、鞋类及电熨斗反倾销外,大部分新成员国目前对中国产品并无类似行动。可是,新成员入盟后,均将引入欧盟的反倾销措施。要知道,中国是欧盟最大的反倾销目标。据最新统计,欧盟目前对我出口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共38起,其中反倾销案37起,保障措施案1起,涉及我五矿、化工、纺织、机电、土畜等多行业的产品。由于这些中国产品在2003年5月1日后进入10个新成员国时也要缴纳同样的反倾销税,势必加大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甚至会导致一些中国产品被迫退出中东欧市场。 与中东欧等国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将失去效力 欧盟扩大,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中国此前与中东欧等国签署的双边贸易协议将失去效力。为推动双边贸易发展,中国与许多中东欧国家签署了互利互惠的双边贸易协议。这些协议在这些国家加入欧盟后将自动失效,肯定对中国企业有些不利影响。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东欧国家比较接近,竞争性强。特别是近年来,西欧国家为利用东欧廉价的劳动力、东西欧地理接近等优势,大量到东欧国家投资设厂,更加剧了中东欧国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更让人担心的是,由于中东欧国家竞争力还相对较弱,一旦入盟,他们将为了自身的利益,推动扩大后的欧盟对非成员国产品进口设置更多障碍,中国还可能成为主要的受害者。 欧盟内部整体与成员国局部的不协调 中国与欧盟发展经贸关系与中国与其他单一国家发生经贸关系有很大不同。中国不仅要面对欧盟统一的贸易政策,而且也要面对欧盟各成员国的贸易政策。欧盟作为区域性贸易集团,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和中国的出口产品较类似,因此,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份额就可能在欧盟内部被消化掉,从而制约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在进口时通常采用欧盟统一固定的规则,而出口时则倾向于采用各成员国较灵活的规则,从而达到扩大出口、保护本国市场的作用。这对中国来说,势必会提高进入欧盟市场的成本。
四、对策与建议 在贸易补偿谈判方面,各行业协会应发挥作用 欧盟的扩大,即意味着欧盟这一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的扩大。而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成员,对第三方实行的关税与其他贸易法规,总体上不得高于或严于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前的水平。这也意味着,如果欧盟扩大对中国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中国有权要求欧盟进行补偿。目前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已经与欧盟就贸易补偿问题展开了谈判。中国商务部也已经加入到这一行列。不过,欧盟贸易总司的有关官员表示,欧盟愿意与中方就此问题进行讨论,但认为欧盟扩大对中国企业总体上将产生积极影响,欧盟无须进行补偿,除非中方的观点能得到证实。由于中国是首次与别的贸易集团进行贸易补偿谈判,在谈判经验、应涉及的领域和材料准备,特别是各种贸易数据的准备方面都有一些不足。中国在对外贸易谈判方面还需与国际社会接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各种行业协会的作用。 贸易谈判涉及面极广,作为政府部门的商务部肯定要发挥牵头作用。但一个有效运作的行业协会实际上更加了解本行业的进出口情况,因为这牵扯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在欧美国家,行业协会在维护本行业利益,制定相关法规,影响政府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惜的是,中国目前的行业协会很多属于准政府部门,并非企业自发自愿组成,能发挥的作用也就相当有限。因此中国的行业协会应该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的协调作用。 实施贸易与投资互动战略 在中国与欧盟的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顺差状态,欧盟处于逆差状态。加入WTO之后,中国对欧盟出口可能继续增加,贸易不平衡情况很可能继续维持。中国的企业急速地以贸易进入欧盟市场的方式和价格竞争战略,很容易引起欧盟的极度警惕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使中国输欧产品成本上升。为此,就应研究中国进入欧盟市场的方式问题。理论和实践均表明,贸易与投资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当直接贸易成本上升时,投资就是市场进入的最好方式。目前,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尚属空白,中国对欧盟市场以投资方式进入与贸易方式进入显得极度不平衡,这势必造成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极大脆弱性。因此,中国应在继续扩大对欧出口的同时,加快对欧盟的投资步伐。 加强同欧盟的交往、互访,增进了解 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应当与欧盟加大交往力度,加强相互高层互访,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招商网络,利用当地中介机构,利用使领馆以及友好城市拓宽招商渠道;发展与欧盟有实力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充分利用中国自身的产业优势,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周八骏,1999:<<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松,2000:<<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第12期 王林生,200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贸易(二)》,《国际贸易问题》第11期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中国网2003年4月2日 上一页 [1] [2]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