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国际产业竞争论(下)      ★★★ 【字体: 】  
国际产业竞争论(下)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45:49   点击数:[]    

出口是反映机械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据对机械工业重点、骨干企业的调查资料,1994年主导产品达到90年代水平的只占17.5%,达到80年代水平的占52%,30%仍为60~70年代的水平。大中型企业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是美国一些机械工业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3.5倍,说明中国机械工业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装备工业是制造机器设备的行业,是机械工业的核心部分。当前我国该产业的弊病在于;①,摊子大,生产企业数量多,而平均每家企业都显得水平低,效率差。②,庞大的产业却无法满足本国产业升级的需要。据1990~1996年的统计,每年进口的机械设备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费的2/3左右,一些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的70%要靠进口。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大型工程机械、胶印设备等技术密集型的机械设备市场70%以上被进口产品占领。{注3}

大体上说,机电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在形成合理的生产集中度基础上增强技术开发的实力与能力,生产出比较大量的优质量、高性能和多种档次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4,电子信息产业。我国虽出现了联想、四通、长虹、康佳等一批势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但总体上该产业的规模化整体水平较低,具有国际竞争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较少,跨国经营的大集团不多,中小企业的力量不强。关键性电子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落后,中国目前生产的集成电路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不到30%。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只有20%~25%,70%以上依靠进口。{同注2}

彩色电视机产业,面临着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虽然我国已上市的产品与洋货没有多大差别,在国内的售后服务还优于进口产品,但是,我国产业的整体水平以及支持该产业的相关与辅助产业的实力与技术水平仍明显不如国外的强大竞争对手。如基础元器件工业薄弱,核心技术仍被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不强等深层次的弱点正在显现出来。{注4}

可见,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要从核心技术、配套技术、关键零部件以及承载技术的组织几个重要方面来看。

5,石化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石化工业的差距在于:①,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品种主要依靠进口,如ABS树脂,聚苯乙烯,丁茎橡胶,合成纤维中的已丙酰胺等。②,除炼油工业外,许多技术及装备还依靠从国外进口,对引进装配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能力薄弱。③,加工进口含硫原油手段不适应,承担这一任务的沿海加工企业需进行技术改造。④,规模结构不合理,小炼油厂多,盲目发展,一次加工能力过剩,低劣产品充斥市场。从比较中看,美国4千万吨级以上炼油厂有23个(95年),而我国全国仅非地方小企业炼油厂就有68个,平均规模只有年产310万吨(96年),世界炼油厂平均规模也有520万吨,高于我国的规模水平。{注5}因此,我们对石化工业竞争力的关注就在于:本身的技术档次、技术装备以及能够具备高技术条件的企业规模。



三,形成商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反差的原因

我国部分商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在于单个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和产品性能的努力,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部分环节成本的低廉。而产业竞争力不如人意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这三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1,缺少整个产业发展的技术后劲。部门内的技术生产和经营十分薄弱。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研究开发兴趣不大,企业所运用的资金中用于技术推广、创造、开发的比例很低,远比不上投到广告上的费用。这导致企业的技术资本存量很少或没有,象海尔集团这样拥有几百项专利的企业实属罕见。需要技术时就求助于引进或再引进。其中设备的引进又远远多于技术资料的引进。因此较大的企业也就拿不出多少强有力的技术或品牌充当其他企业的龙头。看来似乎大多数企业都把“搬现存技术,发挥低工资优势,少赚或不赚利润”作为占领国际市场的既定方针。在这样的方针下,中国企业在一个个商品市场上一时冒出优势一时又被挤出市场,竞争的后劲十分微薄。

2,产业内 的企业关系未理顺,缺少合理的企业规模、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的布局与定位。资产重组就是要顺应市场竞争来改进产业内的企业相互关系,重组过程是否带来成效,我们还将继续观察。

3,企业无力通过跨国经营从国际市场上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在经营活动的战略布局上具有突出的内向性、地方性特点。国外的大企业通过跨国经营,将凡是不够有利的生产环节都转移到特定选择的国外。如:某环节污染重,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防污标准低的国家;某环节直接耗费原料,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原料生产国;某环节劳动密集度大,就将该环节生产转到工资成本低的国家……。有的企业还利用国外有利因素开展技术创新,除了在国内机构加强研究、开发外,还创办海外技术机构或与国外其他技术机构组成研究与开发战略联盟。这样提高的产业竞争力,是局限在国内的企业很难长久与之相抗衡的。

不提高产业竞争力,对于大企业来说,即使某些商品的竞争上去了,也是基础不牢靠的,复盖面不宽的,难以持久的。因此,树立产业竞争意识,按照产业竞争力的要求进行努力,这是国际竞争条件下这类企业不得不作出的决策。



注释(略)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中国IT无梦

  • 下一篇文章:重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于美国可再生资源的长远战略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国际产业竞争论(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国际产业竞争论(下)”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国际产业竞争论(下)
  • ››国际产业竞争论(上)
  • ››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