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保持年增长50%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年增长水平。配送和连锁经营成为当今市场流通行业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但总的看,我国发展水平还很低,突出表现在连锁经营企业少、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因此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我们认为,政策支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策支持对象必须以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部门所办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 发展连锁经营是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而选择的一种营销组织形式,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由企业自主决策和运作。在推进企业发展连锁经营中,要注意把握好几个条件:一是企业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连锁经营依靠规模效益盈利,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开设的连锁店数量达不到一定规模,经营总额和效益很难上去。二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和过硬的管理队伍。连锁经营实行集中配送、分散销售,在人、财、物、信息管理等方面对企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特别是要有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三是要有一定知名度、信誉度的企业品牌。连锁经营在相当程度上是品牌经营,既靠品牌吸引消费者,打开市场,也靠品牌吸引供货商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没有品牌难以做大做强连锁经营。四是每一个连锁店的开设,在方位、地址的选择,目标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锁定方面,要慎重决策,充分考虑到原有商业网点布局及其经营特点、消费水平和购买习惯等因素,权衡利弊,充分论证,避免盲目投资。 2、政策支持必须分类指导,促进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和推动各类企业发展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从连锁经营的概念与类型看,有直营直销式、自愿加盟式、特许加盟式、委托加盟式等不同连锁经营方式。对这些不同方式,既不能完全照搬“城市超市连锁店”、“各类批发市场”等经营模式,也不能对各种模式进行简单叠加去应用。所以,在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必须有其独到的特点和特色。发展连锁经营,首先要创办好原型标准店。不管是转型于连锁经营,还是改制重新创办农资连锁经营企业,亦或借用、嫁接连锁经营模式,首先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创办“原型标准店”或“样板推广店”。 3、要支持农产品和农资连锁经营的管理与技术培训 现实中的农产品与农资市场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地域性极强、有着明显的季节性,交通通信落后的市场。农资产品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种子、化肥和农药,还有农机具、农膜等其它农用生产资料,具有明显的品种多、规格多、占地大、不易陈列和摆放、技术含量高、季节性强、地域性强、易损易坏、售后服务麻烦等特点。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将给连锁经营中的货品管理、仓储、运输、陈列、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不能进行恰当高效的管理,也将会出人意料地加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风险。经销商的文化素质是信息系统建立和使用的最大障碍,必须先期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时接受你的企业文化。 4、支持制订农产品与农资系列标准 农副产品进入大都市菜场首要是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信誉度。为此,作为农业科技部门必须编制各类农产品地方标准,并在种苗选良、栽培技术和质量要求上制订可操作标准。 与此同时,建立无公害配药网络,做到统一供药、统一配方、统一防治时间,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在我市使用。积极推广应用生物肥药和物理防治,推广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减轻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农产品中的污染和土地中的残留量。此外,要加大无公害监督力度。由于无公害建设涉及千家万户,为了提高生产者素质,还必须建立镇村两级的培训机制,分级培训种植大户和农业负责人及农户。并加大对基地无公害建设的检测和监督力度,成立农产品农残检测中心,组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工作。 5、支持创品牌,让更多的农产品走进连锁超市 连锁超市和集贸市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卖场。集贸市场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销售方式,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环节都没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商家可以随行就市,见利叫价,生产者则由于无人管理,质量无标准,产量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而连锁超市同样卖农副产品,但一个“连”字,使得“销售”的意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各类卷心菜、辣椒、黄瓜等蔬菜走进连锁超市后,质量已不单是农产品的品种问题,而是该品种的整体品牌、连锁超市的企业形象连在一起。在超市,经营者必须把农产品的安全性作为自己的“卖”点,采取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以吸引顾客。当然超市需拥有稳定的货源,而我们有丰富的蔬菜供应基地。超市农产品优质优价也对促进农产品增效和农产品结构调整产生较大意义。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中“安全农产品”的走俏,说明传统的“提篮叫卖”的销售方式和临街设摊的市场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实行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是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 6、支持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开发,提升农产品的档次 目前,我国外销的农副产品90%是末加工或经冷冻保鲜处理的初加工产品,如沿海等地虽具备较丰富的海淡水产品资源,但大都以中低档大路货出售,时鲜蔬菜、瓜果虽有较好的内在质量,但外包装没能跟上等等。这些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市场面狭窄,效益低下。如果农副产品经过深度加工,既可提升档次,拓宽销售渠道,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又可促进当前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7、扶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培育壮大连锁经营队伍 一是支持和鼓励发展农民自办购销组织;二是支持农民合资、合股兴办中介组织(自愿为原则),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参与农产品流通;三是促进国有流通企业(粮食、供销)深化改革,利用其原有农产品加工、流通方面优势,努力开拓城乡市场,强化为农民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流通领域作用,依托当地资源和主导产品,把产加销联成一体,带动农民走向市场。 8、建立全国联网的“绿色通道” 进一步疏通和建设好农产品与农资运销的“绿色通道”,落实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关政策,清理和取消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合理收费,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 9、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在信息时代,信息是市场流通的命脉。政府已有农业信息网络工程帮助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组织和农户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网,收集、汇总、分析农产品销售信息,提高企业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指导农业生产,尽量避免因市场信息匮乏而造成生产和销售脱节,盲目生产而造成农产品滞销,给农民带来增产不增收结局,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农产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2002年9月。 [2] 任鸣鸣.物流是农产品连锁经营的关键环节[J],经济论坛,2004(08):98-99。 [3] 郑少明.农资流通的新模式——连锁经营,农民日报,2003年3月12日。 [4]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9月。 [5] 郭 浩.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的“超大模式”[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4(36):27-30。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