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按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按声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数字 符号
您的位置: 5VAR论文频道论文中心经济论文行业经济
   适合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推进基地建设的发展      ★★★ 【字体: 】  
适合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推进基地建设的发展
收集整理: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时间:2010-07-22 21:14:26   点击数:[]    

目标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相较于其竞争区位是否具有竞争力;三是目标区域的增长极的竞争力情况。如果目标市场的中心城市具有一定的相关产业配套基础和科研能力,就可以赢得高梯度地区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某些生产环节的外包业务。
  山东中部、西部资源丰富,工业化发展潜力巨大,这就为山东半岛的一些装备制造工业提供巨大的市场。同时中部的一些中心城市如潍坊、淄博、东营等城市制造业基础好、智力资源丰沛、土地供应充足,完全有能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山东部分企业外包的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某些加工制造环节。目前,山东一些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正利用投资新建、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建立生产加工点和生产基地、研发中心等多种方式,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3.膨胀型产业转移。这种产业的识别主要是从经济上的“合意性”角度出发,通过判断其机会成本大小而识别的。若某一产业技术适中,由于充分利用所在区位的某一资源(如历史文化、质优价廉的劳动力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并且产值连年增长,财税贡献也逐年增加,则成为对本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的产业之一。但由于该产业技术程度不高,导致其资源集约度(单位资源——水、电、土地、原材料等——投入产值)不高,产业高速增长依靠的是资源大量的投入。如此,该产业的迅速发展,就会同其他产业争抢资源,从而挤占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延缓本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本区域未来产业的竞争力。因此从提高区域长远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区域政府应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未雨绸缪,积极利用经济(产业调控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法律、行政等手段,制定产业规划,稳妥地指导、限制、分流膨胀型产业,从而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供应,开拓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高级化,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发展铺平道路。
  目前,山东半岛地区也存在一些膨胀型产业,如服装、石油化工、一般性机械加工工业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山东半岛地狭人广、资源缺乏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类膨胀型产业应向山东中、西部等资源充沛、空间广大的地区转移,从而为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如近年来,山东省全省生产要素瓶颈制约明显加剧,山东半岛地区尤为突出:土地供应偏紧,电力、资金相对紧张。土地供应偏紧以及电力和资金相对紧张已对外资的引进产生消极影响,全省利用日韩外资数额趋于下降。可见,这一类膨胀型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会挤占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存在着向外转移的客观压力。
  4.“飞地开发区式”产业转移。“飞地开发区式”的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东西对接帮扶的城市之间。山东省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挂钩帮扶、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一项措施,表现为市场经济中一种强势政府行为。
  目前在市一级东西挂钩结队的城市之间以及所辖县级市之间,广泛地采用这一模式推动产业转移。这一类型的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挂钩帮扶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政府之间的合作,由欠发达地区提供土地、基础设施服务,发达地区提供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发达地区为主导的方式;另一种是挂钩结对中的欠发达地区主动设立招商目标,为结对地区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前来开发、发展的方式。
  半岛制造业基地作为产业转移的集结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通过不同模式的运用,一方面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制造业的转入,另一方面将结构优化需要的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转出到山东的中西部地区。对资源导向型的加工制造业,可采取整体迁移和产业关联的转移模式;市场导向型的产业,可采取市场拓展型和商品输出型的模式;劳动力导向型的产业,可采取人才联合型的转移模式。通过采用不同模式的产业转移,山东半岛地区可以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腾出空间,优化区内产业结构,加速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既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又促进了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使“半岛制造业基地”成为“山东制造”的带头兵。
  
  参考文献:
  张可云陈秀山: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5

    

上一页  [1] [2] 


Tags: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5VAR论文频道 http://paper.5var.com。本站内容整理自互联网,如有问题或合作请Email至:support@5var.com
或联系QQ37750965
提供人:佚名
  • 上一篇文章:适合我国国情的健身娱乐业的发展策略

  • 下一篇文章:促进我国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 返回上一页】【打 印】【关闭窗口
    中查找“适合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推进基地建设的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中查找“适合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推进基地建设的发展”更多相关内容 5VAR论文频道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新闻
  • ››培育和发展水路运输市场
  • ››欧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
  • ››在WTO架构下构筑中国汽车工业国家竞...
  • ››转基因植物商品化的前景展望
  • ››我国轿车消费市场分析
  • ››中国汽车及其附诸行业的简单分析
  • ››制造及其系统的创新与管理的发展
  • ››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
  • ››家电产业过剩的分析-中国家电产业...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
  • ››适合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推进基地建设...
  •   文章-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6-2033 5Va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