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体系地发展起来,自有知识产权一点不含糊。就算整体技术比美国差,其中总有自己的强项。90年代航天部主动请缨,上百家单位合作,花钱不多,不到十年,模拟载人飞船上天。说明新时期自力更生、密切合作的精神照样是振兴民族科技和民族产业的法宝。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调动发展潜能的问题。没有开放条件,调动发展潜能是被迫的,但有一个反激作用。有了开放条件,既有更好调动发展潜能的作用(如造船工业引进技术),也会有误导的作用。后者对于产业发展是一个相当厉害的风险。
3,产业开放对于一国摆正比较利益原则也会产生风险。本来,对于一国赶超世界经济技术水平的大国来说,动态比较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静态比较利益是放在第二位的。也就是说,培育自己潜在的比较优势是首位的,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作为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要服从于国家产业发展目标,为实施发展目标所运用,而不是凌驾于发展目标之上。但是在产业开放的环境下,为着眼前的利益,会很自然地追求静态比较利益而放弃动态比较利益,尤其对于追逐短期“发展成就”的决策者来说更加可能这样。
经济学者金碚在《中国必须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注①]中,深刻指出,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只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一个缺乏国际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成功地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这一论断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与注释
本文事实部分根据三篇报告文学综合改写,它们来自《经济管理文摘》2000年第2期、第6期、第10期三期的“特别报导”栏目,题目分别为“中国轿车工业生死线”、“再探航空工业”、“船舶工业,破浪万里”
①,论文来源:《江苏经济》1998年8期
上一页 [1] [2] [3]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