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的42%上升到目前的60%左右。墨西 哥的最高和最低收入差距相差25倍。巴西50年代确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相当于410雷亚尔,1 992年最低工资标准降至70雷亚尔,巴西有11.6%的劳动者的月工资只达到这个标准。
8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为基础的。1985年 至1991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国的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1.48%, 比同期四国的第三产业平均增长率高3.5个百分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量西方资本, 扩大了出口,但并没有带来本国技术水平的升级。虽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虽在一定阶 段内有所提高,但却付出了沉重代价——经济剩余大量向西方发达国家转移,进而加剧了 本国的社会分化,最终损害本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以泰国为例,泰国的经济增长不可谓不快,1989年至1995年是泰国经济增长的高峰期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9.4%,危机前泰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2500美元。但泰国 真正富有的只是占人口20%的高收入阶层,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所占的比例高达55%,而 最低收入的20%人口只拥有国民收入的4.6%。
社会分化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国内市场和内需产业的需求约束,造成了居民,特别是 中低收入阶层的有效需求不足,并进而使剩余资本大量转向金融、房地产投机。社会分化 实际上是东南亚地区泡沫经济膨胀的深层原因。
——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使第三世界工业化有利的外部条件日益减损。在工业化初期, 发展中国家以极其廉价的原材料及粗加工产品与发达国家交换,自然“经济互补性”很强 。但随着部分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加强、生产能力和产品档次一定程度的提高、技术含量 一定程度的增长,对发达国家形成了压力。南北经济关系中互补性相对减弱,竞争性相对 加强。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并使第三世界国家深 受其害。以至于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今后不再会有新兴工业国家了,由于世界贸易环境的 改变,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向工业化的道路已经不能通行。(Broad,1988)
农业衰退、工业结构“双重化”、社会分化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构成了经济全球化 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陷阱。这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世界经济体系 中一种特殊的发展现象。如果说第三世界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的话,我们认为:它 具体的意味是“发展陷阱”有可能最终断送第三世界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三、第三世界工业化停滞可能的后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处 于“外围”地带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出现停滞与衰退,势必对于“中心”地带产 生反馈,势必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外围”对“中心”的反馈
第三世界工业化停滞对于西方和全球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进 行长期的观察与深入的研究。根据80年代以来可以观察到的情况看,经过初步研究我们认 为:在世界经济体系“外围”产生的问题与危机,可能将依以下三个步骤对于“中心”产 生影响。
首先,在发生第三世界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放慢甚至衰退的情况下,第三世界作为西 方发达国家的投资场所、产品市场的作用下降。这一阶段“外围”表现出对于“中心”的 经济重要性下降。这一趋势自80年代以来已经较为明显地出现。60~70年代,西方发达国 家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一直在稳定增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是资本净流入 地区。其中当时经济增长迅速的拉丁美洲国家吸引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第三世界直接 投资的50%。进入80年代以后,特别是随着拉丁美洲国家发生债务危机,经济发展处于停滞 、衰退状态,西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迅速减少,并出现了资本回流现象。1984~19 88年发达国家对拉丁美洲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了50%。发展中国家占西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 投资总比重中的份额,从60年代的20%,下降到80年代中期的10%。(陈雨露,1997)80年 代后期以来,西方资本流向东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增加,但1997年东南亚爆发危机 以来又大幅度减少。在国际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 例也在下降。8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左右,目前下降到2 0%左右。
其次,第三世界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投资场所和产品市场的作用下降,加剧了西方的资 本和产品的过剩,对于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的“泡沫化”起了促进作用。在当代世界经济 体系中,第三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实际经济物品的生产,而相形之下西方经济日益“ 泡沫化”,即在经济总量在继续以较高速度增长的情况下,实质性物质生产活动却在日益 下降。
以美国为例,自70年代以来美国的实物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萎缩。以1967年的按人口平 均的产出量为基数,1990年同1967年相比,按人口平均的资本货物的产出量,化肥下降了2 1%,建筑机械下降了46%,油田机械下降了67%,工业建筑下降了63%,海洋运输船只下降了 5%;按人口平均的生活资料的消费量,纺织品下降了66%,鞋和皮革制品下降了70%,轿车 的生产量下降了43%,住宅建设下降了13%,学校建筑下降了50%,医院建筑下降了17%;按 人口平均的中间产品的产出量,水泥下降了73%,粗钢下降了43%,硫璜下降了89%,铜下降 了95%,镍下降了98%,铝土矿下降了98.5%。(Larouche,1995)
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长期存在巨额贸易逆差。据美国统计摘要提供的资料,构 成美国外贸巨额逆差的主要是矿物燃料和制成品的入超。其中矿物燃料的入超是美国外贸 逆差中最大的一组产品,主要包括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等。90年代初这三项产品中的 贸易入超均在450亿美元以上,1990年竟高达578亿美元。其次是制成品贸易的巨额入超, 主要是运输工具及零部件、轻工类产品、电器类产品等等。上述情况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国 民经济结构的转型,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毕竟也反映了在整体经济活 动中实物生产下降的事实。
然而,与实物经济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照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虚拟资本的急 速扩张。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生产、贸易与金融的关系总的表现是国际贸易增长大 大快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际贸易增长。90年代以 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平均以每年23%的惊人速度增长。这实际上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实 物生产增长迟缓,造成了严重的资本过剩。1997年东南亚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过 剩和回流现象更加突出,过剩资本大量涌入国际金融市场,进而造成了西方资本货币市场 的虚假繁荣。1998年美国证券工业协会发布的有关外国经济活动的报告显示:1998年流入 美国证券市场的净资本达1920亿美元。(Business Daily,1998)最后,“泡沫经济”酝酿 金融风险,引发范围广泛的经济危机。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日益脱节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金融扩张虽然对西方经济具有短期的有利效应。但是,金融扩张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缓解矛盾的同时又意味着矛盾的进一步的积累 与扩张。没有实物经济支撑的“透支经济”迟早会发生信用危机。金融危机又将最终反馈 到实物经济领域,造成实物经济的衰退。
2、金融危机对实物经济的反作用
从目前可以观察得到的情况看:在金融高度扩张,金融投机增强,货币经济与实物经 济日益脱离,票面资产与其货币基础日益脱节的条件下,金融企业的破产、倒闭,乃至金 融危机的爆发,具有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