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的上市公司目前仅有2800家” 。就记了2800这个数字来回乱比较,其他重要内容全给“省略”啦!连一叶障目,一孔之见都算不上,歌功颂德误导市场非常不负责任。 其实,从理论上说,就是区域性多层次的股票市场是全国性市场的基础,中国话就是“筛子理论”。这办法看着简单但却是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参透了顺其自然的事物成长变化规律。不论啥市场,都必须是多层次的,由繁华大都市到无数中小商场商店,再到街道里弄星星点点数不清的小卖部。巴西足球为何厉害?全国人都踢足球,不用费劲,优胜劣汰,明星自己就蹿出来了。没有多层次的群众基础,凭几个教练选拔球员,把教练累死,也训练不出马拉多纳来。中国资本市场要想上正轨,迟早得回头走这条路,越晚走代价越大。 现在沪深两交易所垄断局面非常有害。无论什么市场,只要垄断,就必然是高成本低效率。老子天下第一,想发多少股票就发多少,想发谁就发谁。市场情况好的时候,全国几千亿资金都挤到两个独木桥上,“供不应求”,萝卜快了不洗泥,没有投资价值的破烂骗子坑人公司趁机泥沙俱下批量涌进股市,交易所也缺乏竞争竞争旱涝保收,大赚得盆满钵流。积弊深重混不下去了,又三天两头喊着要推倒重来,政府还得三天两头救市,越救积弊积累愈深。 中国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西方多层次市场结构之间的区别甚巨,无法想象,在中西方市场结构条件存在如此巨大差异基础上,西方的IPO询价制度在我国能够成功运行?
三, IPO询价制度还有一个与过去体制的矛盾和衔接问题。 市场目前对这个问题异议最集中。 ①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必然扭曲问题:在股权分裂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产权界定模糊条件下,缺乏基本真实供求量基础,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必然扭曲, IPO询价结果肯定是一种失真的畸形“市场价”。 ②价格双轨问题:过去的发行价,无论什么企业都以20倍市盈率或以上由政府定价,实际就是过去成本加利润计划价格的翻版。资本市场搞这玩意,一搞就是14年,你说有多荒唐。现在突然要改弦更张,搞市场自由定价,这与普通商品领域由计划价向市场价过渡一样,就来了。而且以前发行价都在20倍市盈率以上,如果新股随行就市,低于20倍市盈率发行,新股倒是可以继续发行了,钱虽然也可以继续圈了,但以前发行的所有股票价格都得推倒重来下台阶,对市场的震动有多大?流通股东能否承受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当然通过资金炒做,作几个发行价都在20倍市盈率以上的“样板”是可以做到的,但绝非长久之计。 ③建立相应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问题:在定价总体上不利于流通股股东的情况下,IPO询价明显突出了流通股中的机构大流通股东的利益,进一步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其公正性合理性确实存在瑕疵,但这是利害权衡的结果,让中小流通股东参与询价过程技术上确实不太现实。关键是如何建立相应修补机制,抵消因此带来得中小投资人利益损失,这里面有很多急待研究的课题,应该立即拨专款启动研究项目。 结论: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是9月5日前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的。IPO询价制度的引入,是在大盘有跌破1300点出现崩盘危象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明显缺乏深思熟虑的救市应急措施而推出的。询价制并没有实现新股定价的彻底市场化,因为其核心不是优化配置资源功能,更多的是为融资顺畅考虑。询价制总体上治标不治本,主要用意是以定价的让步换取新股发行的突破。该“利好”当时就被不投资者看好,9月9日 1300点大关轰然失守。IPO询价作为一项长期的交易市场化制度建设,无疑是必要的。市场化应该有一揽子的总体设计,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试探投资者承受能力的“博弈”思路也到了该纠正的时候了,上述三大问题不先解决理顺,则IPO询价制度应该缓行,否则又一次南橘北枳的畸变将在所难免! 上一页 [1] [2]
Tags:
|